谢林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843页(1290字)

【生卒】:1775—1854年

【介绍】:

德国古典哲学家。1775年1月27日出生于符滕堡的莱昂贝格一个新教徒家庭。15岁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曾参加青年学生探讨法国革命意义的活动,并以极大的热情将《赛曲》译为德文。他运用启蒙思想研究神学,写出了博士论文,题为《对于“创世纪”第三章人类罪恶起源的古老学说的哲学批判解释》。19岁写出第一部哲学着作《论哲学形式的可能性》(1795)。1795-1797年在莱比锡任家庭教师,此时他的思想发生了决定性的转折。认为自己原来所追随的费希特及其哲学体系没有对自然给予充分的注意,而他本人则要表明自然对于精神具有能动作用。这些思想主要表现在《自然哲学观念》(1797)中。这种自然哲学是他的第一个独立的哲学成就,使他在浪漫主义者中获得声誉,并得到了着名作家歌德的赞赏。此后,由于观点不同,与费希特互相激烈攻击。自1798年起任耶拿大学教授,这是他哲学创造活动的顶峰时期。通过讲课和着书发展了他的自然哲学,先后发表《论世界灵魂,为解释一般有机体的一种高级物理学假说》(1798)、《自然哲学体系初步纲要》(1799)、《先验唯心论体系》(1800)、《对我的哲学体系的说明》(1801)。他还参加编辑《思辨物理学杂志》(1800)和《新思辨物理学杂志》(1801),并在黑格尔到达耶拿以后,与之共同编辑《哲学评论》(1802-1803)。谢林于1803年离开耶拿,先后在维尔茨堡和慕尼黑从事学术活动。在此期间,以《哲学与宗教》(1804)为标志,他开始了从“同一哲学”向“宗教哲学”的过渡。同时,继续讲授他在耶拿时的观点,认为在一切存在中,绝对都把本身直接表现为主观和客观的统一。黑格尔正是在这一点上开始了对他的批判。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1807)中,不指名地批评了谢林的体系。认为这种主客观的绝对同一犹如夜间观,而“一切牛在黑夜里都是黑的”一样。这一批判对谢林是一个沉重打击,他从此退到次要的位置。正像当年谢林取代费希特的地位一样,这时黑格尔也取代了谢林的地位。1806年,谢林来到慕尼黑,被任命为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此后他的思想进一步转向神秘主义。在《关于人类自由的本质的哲学探讨》(1809)中,认为人的真正自由,只能是既有行善的自由也有作恶的自由。一个自由表现为物质欲望的污浊的原始冲动,另一个则是清醒理智的原则。当非理性的冲动控制了理智时,人就从美德堕落为邪恶。该书的思想明显地转向了基督教正统教义,并为其晚期哲学奠定了基础。1820年秋任爱尔兰根大学教授,讲授神话哲学与近代哲学史。1827年又重返慕尼黑,担任科学中心总监和科学院院长。黑格尔逝世后,应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的邀请到柏林大学主持哲学讲座,讲授神话哲学和天启哲学。其演讲遭到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公开批判。1854年8月20日,死于去瑞士旅游的途中。谢林哲学是黑格尔哲学最直接的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肯定谢林早期哲学中的合理成份,同时,也无情地揭露了他晚期哲学的反动性。现代非理性诸派则把他晚期的反理性主义的学说奉为精神源头。

上一篇:谢立叶 下一篇:谢切诺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