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概念》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845页(1224字)

英国分析哲学家赖尔的代表作。1949年出版。被认为是本世纪30至40年代英国出版的最重要、最有独创性的哲学着作之一。该书主旨在于依据语言的日常用法来分析有关心的问题的哲学陈述和概念,揭露由错误用法导致的所谓虚假问题,然后提出一套所谓基于正确用法的心的理论,认为由此便可一举解决百思不解的身心问题,消除旷日持久的心物之争。

赖尔首先从破除笛卡尔式的心的理论开始。笛卡尔认为,物有广延而无思想,心能思想而无广延。这表现在个人方面则是,身是有形的,但不会思考,心是能思考的,但没有形状。人既有身又有心,然而身心之间的关系仿佛一架机器和一个藏匿在机器中的幽灵,这个幽灵主宰着机器的运转,当机器不存在时,幽灵依然存在。身与心是不同质的东西,分别服从不同的规律。身处于空间之中,受制于机械的规律,身的活动是公开外在的。而心却不处于空间之中,所以也不受制于机械的规律,心的状态和活动是私人内在的,唯有其主人才能把握它们。赖尔称这种理论为“机器中的幽灵”的神话。

赖尔认为,笛卡尔二元论的神话犯了混淆范畴的错误,把心看作与肉体处于同等地位的实体,把心理活动看作与肉体活动处于同等地位的活动。他所说的“范畴错误”主要指的是把一个事物看成隶属于与它本来隶属的范畴不同的另一范畴,或者说,用适合于表述另一类范畴的词来表述这一类范畴的事实,也就是把概念归属于它们所不隶属的逻辑类型。

赖尔继而从心理生活的一些主要方面批驳了“机器中的幽灵”这种神话,表明一切表面上关于精神的叙述其实都是关于身体行为或预断身体行为叙述,并不存在什么只有本人才知道的内心生活,有关每个人的精神生活的问题从原则上说都可以通过长期观察个人的身体行为来加以说明。如他在探讨“知道如何”和“知道什么”的问题时,反对所谓“理智主义的神话”,认为当我们说某个行动是合乎理智的,这并不包含思考和执行这样两种活动。“知道如何”与“知道什么”是不同的,它指的是一种意向、倾向。所谓“意向”、“倾向”,也并不是某种特殊实体的名称,而是一组范围不确定的假说命题。赖尔还反对关于意志活动的传统观点,特别反对把意志活动看作是一种具有其存在的状态或过程,认为意志活动根本不是一种过程,因为不能说意志活动始于何时,终于何时,我们既不能加速或延缓意志活动,也不能继续或中断意志活动,意志活动根本不具有过程的特征。并且,意志行为和非意志行为的区别,也不在于意志行为之前先有一个意志活动,非意志行为之前则没有意志活动。在他看来,“意志理论是一种因果假设,人们之所以作出这种假设,是因为他们认为,‘什么使肉体活动成为有意志的’这个问题是一个因果问题。”

赖尔的立场被认为是一种行为主义立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