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弗洛伊德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850页(1079字)

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从弗洛伊德主义分化出来而流行于美国的精神分析文化学派或社会学派。因为不断有人同弗洛伊德发生意见分歧而自立门户,于是弗洛伊德本人的学说被称为经典精神分析学,从中分化出来的各派则冠以“新”、“非”(或“后”)表示区别(后弗洛伊德主义指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弗洛伊德形成自己的观点是受了19世纪科学机械论和实证主义的强烈影响。但从19世纪末以后出现的各种新学科认为,不用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参照系也可能对人进行观察。人是包括他的环境在内的种种不同的社会势力和制度的产物,是社会的动物,因而不能完全当作生物学上的动物进行研究。另一方面,30年代之后,由于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影响,精神病发病率大为提高,而患者的病因明显地应该归结为当时社会上种种复杂因素,这自然使人更加怀疑弗洛伊德对于精神病病状的意义和致病原因等的分析,认为他的观点并不具有普遍性。因为受到最大挫折和压抑的,过去可能是性欲,现在则是进攻倾向或安全需要了。这样,一些从欧洲、特别是从德国移居美国的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理论家就表示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要求抛弃作为性欲能量的里比多概念以及人格结构学说,而把文化、社会条件和人际关系等等因素提到精神分析的治疗原则和人格理论的首位。逐渐地,他们得到了新弗洛伊德主义的名称。

但新弗洛伊德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流派,其代表人物在理论上各有侧重,意见常常很不一致,主要包括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说”、霍尔妮的“基本焦虑说”、弗罗姆的“规范人本主义”、卡丁纳的“文化说”和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它们的共同特征是:(1)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主张精神分析的方向应从生物学转到社会学,它应自视为一门社会科学,因而应从社会情境的要求中去探寻人类动机的源泉。(2)强调家庭环境和童年经验对人格发展的重大作用。(3)重视自我的整合和调节作用,对精神病的治疗持乐观态度。

必须指出的是,新弗洛伊德主义虽然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作了不同的解释,但仍然保留了诸如无意识动机作用、压抑和抵抗、精神决定论、移情作用、自由联想法等精神分析学说最基本的概念,它所增加的新概念,如“基本焦虑”、“原始恐惧”、“逃避自由”等,虽然有所不同,但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归根结底仍然是无意识的驱动力和先天潜能,不过是表现在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之中罢了。

上一篇:新得力 下一篇: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