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本·西那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896页(882字)

【生卒】:980—1037年

【介绍】:

中世纪阿拉伯着名哲学家、医生、自然科学家、人。拉丁名阿维森纳(Avicenna)。塔吉克族人。生于中亚布哈拉城附近。早年在布哈拉求学,17岁时治愈苏丹曼苏尔重病,后被聘入宫为御医,并得到进一步求知及博览群书的好机会。不久萨曼王朝覆灭,逃至花剌子模从事学术研究和着述活动。在动乱局势时,他辗转数处,在哈丹时曾一度任苏丹的大臣,并在伊斯法罕等地行医和从事科学活动。卒后葬于哈马丹。对哲学、医学、数学、天文学、音乐理论、诗歌、语法等学科多有建树,被当时人称誉为“哲人之王”、“医师之王”。哲学上,接受具有新柏拉图主义色彩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并直接继承与发展了法拉比的哲学思想,在某些方面从二元论走向泛神论,具有唯物主义倾向。主张世界万物由真主按精神-灵魂-形体逐次流溢而出,不是真主的直接创造,真主只是在目的因及动力因意义上而非时间顺序上的第一因。由于因果不能分,故物质世界同样是必然的,永恒的。一切事物的形体由形式和质料构成,两者不能分割,相互依靠和制约;时间、空间和运动都是物质所固有的。在共相问题上,提出三种存在形式:在物之前作为创世的蓝图,在物之中作为事物的本质,在物之后作为人心中概念的存在形式。人的肉体与灵魂没有本质关连,个人的灵魂有始而不朽,认为世界是可知的,重视观察、实验、自然科学成就及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提出理论科学的最终目的是认识真理,哲学是人类永恒的学问;逻辑学能确立正确判断的规律,可通过已有的知识求得所知。提倡人类相互间要合作、谅解,社会应建立在公平、共同劳动、和谐和法律准则基础上,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爱。还认为宗教信条与以理性为基础的哲学都是真理。他的哲学观点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动摇了宗教世界观的基础,受到伊斯兰教正统派神学家的敌视,对其后阿拉伯、中亚各族以及封建时期西欧哲学、医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主要着作有:《医典》、《治疗论》、《知识论》、《指导与诠明之书》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