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西方马克思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906页(1229字)

克思青年时期曾从德国古典哲学中借用了异化概念,用以分析资本主义矛盾,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而在1845年发现唯物史观后,一般就很少再使用这个概念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根据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试图恢复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过了不久,马克思的《1844年手稿》等早期着作相继出版,绝大多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从人本主义出发,把异化概念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核心”加以发挥,成了他们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的一个主要理论武器。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主要是从经济方面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说明劳动产品、生产活动、人的本质和社会关系对工人阶级的奴役。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对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思想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异化作了全面批判。他们认为,随着生产自动化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人民群众遭受异化之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生产活动、产品消费到日常生活、业余时间,以及人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状态,全都被资本主义异化所笼罩。每个人都受着由科学技术进步所造成的“合理化”体系所支配,由生活主体变成了被动的客体,完全失去了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从而使人性“破碎”而变性,丧失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本质。在社会关系方面,人与人之间冷漠和孤独,个人和社会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在政治上,公民被“非政治化”,失去“监督国家及其机关”的兴趣;在思想上,满足于追求物质生活享受而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和革命的批判精神,“制度的高效率使个人认识迟钝,”思想麻木。此外,科学技术发展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不少灾难,成了资产阶级控制人类的手段。总之,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在工业发达社会里,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是以牺牲个人的人格和尊严为代价的,这对人民来说不过是一种“不合理中的合理”、“不幸中的欣快”而已。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批判,对于暴露资本主义的腐朽性,使人们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不只是物质享受,而更重要的还在于独立自主的社会地位和高尚的人格和尊严,启发人们为争取解放而斗争,并从道德上谴责各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官僚特权,谴责那种把人的关系商品化、金钱化的拜金主义,不无积极意义。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不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他们的异化观念是以人道主义历史观为基础的。他们把异化看作人性固有的永恒的自然现象,克服异化不是诉诸从根本上改造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实践,而是主张什么“主体革命”、“心理改革”、“德化动机”,提倡一种所谓人性的“自我完善”,并且把科学技术进步和资本主义的运用混为一谈,对科技进步表现了一种悲观主义情绪。正由于此,“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主要还是停留于伦理批判和美学批判,因而这种批判就不可能深刻和彻底,显得软弱无力。

上一篇:异化 下一篇:异化消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