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际性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994页(541字)

有“交互主观性”、“主体间本位”等多种译法。一般解释为一个以上主体的认识的性质问题,或者两个主观观念的内容相互交换与交流的问题。在德国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那里,这个词有着专门的意义,它特指许多先验自我相互联系的全部形式。换言之,世界不是由单个先验自我的经验所构成的,而是由众多先验自我的经验共同组成,主体际性就是先验自我在共同经验中结成的联系,其目的是想避免现象学陷入唯我论困境。

至于主体际性的媒介,胡塞尔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理解。他在《理念》中认为,我们对“他人的生活经验”的认识依赖于“移情作用(empathy)”,并提出“围绕他们的世界”与“围绕我的世界”具有同一性的观点。在《笛卡尔沉思》中,他又认为,先验自我虽然是一个孤立的单子,但他具有独特的意向性系统,因而,不仅可以构成意向相关对象,而且可以通过意向性来体验他人的经验。通过先验单子的共同化和世俗的客观化,我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一起就形成共同的世界经验,而这也就是真实的客观世界。这样,我个人所体验的世界就不是一个私有世界,而是一个主体际的共同世界。可见,由于胡塞尔以先验自我作为主体际性的出发点,他不可能真正克服唯我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