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黑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1014页(868字)

【生卒】:约4世纪

【介绍】:

印度古代数论派哲学家。现存数论派最早的系统经典《数论颂》的作者。生平不详。相传其理论最初由迦毗罗创立,经几代数论大师传至他。学术界关于其年代的推测主要根据佛教等派典籍中的有关记述提出,各种看法不一,目前多数人倾向于他是4世纪前后之人。自在黑哲学体系的出发点是“因中有果论”,即主张任何结果仅仅是原因的转变,在原因中本来就已包含了结果。由此,他提出了“二十五谛”的转变说理论。把世界的根本因称为“自性”,自性是一种处于未显状态的原初物质,它及其转变物由“三德”(指具有喜的本质和照明作用的“萨”、具有忧的本质和冲动作用的“罗阇”、具有迷暗本质和抑制作用的“多磨”)构成。此外,他认为还存在一个独立的精神性主体“神我”,(亦称知者、观者)。神我自身虽不生出事物,但却可以与自性“结合”,由此引起自性的转变(亦即“三德”平衡状态的丧失)。其顺序是:首先从自性中生出“觉”(亦称“大”、“智”等),从觉生出“我慢”(“自我意识”或“主我性”),从我慢一方面生出“十一根”(眼、耳、鼻、舌、皮、发声器官、手、足、排泄器官、生殖器官、心),另一方面生出“五唯”(香、味、色、触、声),五唯又生“五大”(地、水、火、风、空)。他认为正确的认识方式或方法(量)有三种:证量(感官与外部对象接触后产生的知觉)、比量(推理)、圣言量(可靠之人或圣书的意见)。自在黑也持轮回解脱说,认为二十五谛中的觉和五唯等可形成“细身”(相身),细身是轮回的主体。他把轮回的状态分为天道、兽道和人道三界,认为三界中的事物在本质上是苦。离苦的途径是体验数论哲学的原理(二十五谛),这样即可获得“非我、非我所”等的绝对认识,而借助这种认识则可使自性与神我的关系中断,神我不再出现与自性结合进行生成展开的动机,身体不复存在,知者独存,达到解脱。自在黑的数论学说在印度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由于在他之前的数论哲学家的系统着述大都失传,因而他在《数论颂》中所论述的数论学说,被认为是数论派最早的系统理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