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怀疑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252页(2491字)

指古代希腊罗的怀疑论。古代怀疑论有多种名称,“由于它的追求和研究的活动,也被称为‘研究派’,由于研究者探究之后所产生的心理状态,也被称为‘存疑派’,由于他们的怀疑和探索习惯,以及他们对肯定和否定不作决定的态度,也被称为‘犹疑派’,更由于我们觉得皮浪委身于怀疑主义,要比他的前辈更彻底、更显着,所以也被称为‘皮浪派’。”

古代怀疑论倾向最早出现于一些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思想中。赫拉克利特关于万物流动、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的观点暗示了人类不可能发现任何固定不变的东西,这个观点被克拉底鲁发展成更明显的怀疑论,即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希腊奴隶制民主制上升时期,以智者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为代表的相对主义、怀疑论,其作用主要是积极的。古代怀疑论成为一种思潮,是在晚期希腊罗马时期。由于马其顿成了希腊的霸主,接着亚历山大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以及随后而来的几十年的战争,使希腊城邦陷入深刻的危机,整个希腊社会充满着悲观不安的气氛,也给希腊人的思想世界造成巨大的压抑和创伤。哲学家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创造精神衰落了,他们关心的主要是行为的善恶、人生的祸福。伦理学成了哲学的中心。在这种条件下,出现了伊壁鸠鲁派、斯多阿派和怀疑论。从理论上看,怀疑论是在以前和同时代哲学思想的启发推动下产生、发展起来的。麦加拉派的批判观点和犬儒学派所采取的立场,破坏了观念和知识的联系;德谟克利特学派主张感觉是约定俗成的观点划出了感觉和对象性质之间的差别,特别是后来一些人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发展,逐渐离开了正统的观点,使人们不相信抽象思辨的作用和可靠性,直至最后怀疑知识的可能性。同时代的伊壁鸠鲁派和斯多阿派注重哲学的伦理、实践方面,有力地影响了怀疑论忽视外部世界的思想,这两个学派赖以建立起来的基础不令人满意,它们的学说中包含着内在的矛盾,这又有力地助长了对它们自身理论的破坏性批评。怀疑论和伊壁鸠鲁、斯多阿派都以理论对人的幸福和国家的影响来估计它们的价值,认为幸福在于心灵的安宁,但后两者把善和幸福建立在肯定知识的基础上,希望通过理性得到真理,实现安宁。怀疑论则否定获得知识的必要和可能,想通过怀疑,停止追求真理,从而得到安宁。

晚期希腊罗马怀疑论分为三个阶段:1.公元前4到公元前3世纪的实践的怀疑论。公元前4世纪末,皮浪提出了怀疑论的基本原则,创立了该学派,其弟子蒂蒙保存并阐述了他的思想。2.公元前3到公元前2世纪新学园派的批判的怀疑论。柏拉图死后,学园派的首领们在理论上主张独断论,逐渐把注意力集中到理论上。公元前266年,阿尔凯西劳斯(Arcesilaus)主持学园后,坚持柏拉图的辩证法,提出了可能性原则,否认有确定的信念和知识,改变了老学园的传统,使老学园的独断论转向新学园的怀疑论。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还有卡尔涅亚得斯(Carneades)、克利托玛库斯(Clitomachus)等。他们通过批评斯多阿派,把皮浪怀疑论的简单思想发展成系统的体系。3.晚期怀疑论,又称罗马怀疑论。怀疑论导致了折衷主义思想的萌芽,折衷主义又包含了怀疑论。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后3世纪,出现了怀疑论的系统理论,这是怀疑论的最发展时期,主要代表有阿格里帕(Agrippa)、埃涅西得姆斯(Aenesidemus)和塞克斯都·恩披里可(Sextus Epiricus),后者是对经验怀疑论的最终概括和体系化者。早期的新学园怀疑论者除蒂蒙的三卷讽刺存留少量残篇外,都没有留下着作,我们只能通过古代学者西塞罗、普卢塔克和塞克斯都·恩披里可等人的着作了解他们的思想概要。塞克斯都·恩披里克的两部着作:《皮浪学说概要》(()utline of Pyrrhoniism,三卷)、《反数理学家》(Adversus Mathematicos,11卷)被完整保存了下来,这是研究怀疑论思想最重要而全面的材料。

古代怀疑论在不同时期的观点虽有差异,但基本原则是肯定每个命题都有一个相反的命题与它对立,反对独断论。他们批评伊壁鸠鲁派和斯多阿派肯定人类可以获得知识和真理的观点,通过把现象与现象、现象与思想、思想与思想对立起来的方法,达到对事物性质的悬而不决。认为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个体的年龄、健康和受教育状况,乃至所处的特殊环境都会造成感觉的差异,因而感官印象不可靠,并且常常是虚假的,人们不应当相信感觉和意见。独断论者从自明原则出发的逻辑推论,实际上把假设作为前提,但假设需要证明,而任何原则都不能通过证明而建立,所以理性的推论和抽象不能获得真理;感觉和理性的结合也不能提供知识。结论是人只能达到可能性的认识,而不能获得对事物性质的确定性知识。由此,人们对任何事物的恰当态度是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不作任何判断。没有意见、倾向、欲望和追求,没有精神上的徒然骚动,对一切都无动于衷,便可以使人的心灵达到不动心的宁静状态。可能性也是伦理实践的指导原则,意志和行为不依赖于确定的知识信念和完美的道德理想,而是遵循传统和习惯;一切建立在可能性的基础上,不作任何判断便是最高的善。哲学研究的目的是人生幸福,实现心灵的宁静就会产生真正的幸福。

晚期怀疑论继承并系统论证了怀疑主义的一般理论,驳斥了在理论知识每一领域中的诡辩证据,又表现出特殊的倾向:在宗教和道德的实际活动中欲求知识,又不相信存在真理,怀疑人类达到真理的能力,由此导致从希腊和东方早期宗教传统中寻找真理,把真理的源泉移到神的世界,人只是介于感性世界和神之间的存在物,从而产生了怀疑论向新柏拉图主义的过渡。怀疑论揭露了独断论的片面及其在许多重大哲学问题上的理论缺陷,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问题,引导人们深入思考研究。但其否定的理论结论和诡辩的论证方法则是彻底形而上学的。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消极的哲学。

上一篇:哈列维 下一篇:《基础人类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