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律背反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178页(2708字)

又译为“二律背驰”、“互相冲突”等。

德国哲学家康德用语,通常指宇宙论的四组二律背反,即世界理念所产生的四组互相矛盾的辩证推理。康德认为,当人们把世界作为绝对完整的现象总体去追求时,即从部分的、有条件的、有限制的经验对象进而去追求完整的、无条件的、不受限制的绝对总体的宇宙时,就会产生无法解决的矛盾,产生先验幻相。这种由世界总体理念所产生的辩证推理,就是二律背反。之所以称为二律背反,就是因为正题和反题这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都有同等存在的理由,都可以自圆其说,谁也驳不倒对方。

康德认为,宇宙学理念是有关感性现象的综合,因此仍可用范畴的四项,即量、质、关系和样态来表示四组二律背反的不同性质。相当于“量”的是:世界在时间空间上的有限无限的矛盾;相当于“质”的是:物体是否可以无限分割的矛盾;相当于“关系”的是:有没有不同于自然因果性的自由原因的矛盾;相当于“样式”的是:能不能有一个宇宙万物的最后原因存在。这样就形成了四组二律背反:

1.正题: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始(有限)。

反题: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无始。

2.正题:世界上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的。

反题: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

3.正题:世界上有出于自由的原因。

反题:没有自由,一切都是自然(必然)。

4.正题:在世界因的系列里有某种必然的存在体。

反题:世界上不存在一个绝对必然的东西,在这个系列里,一切都是偶然的。

康德用反证法证明了正题和反题都能成立,他认为这样一来就使认识陷入了严重矛盾之中。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康德认为,就是因为把宇宙作为绝对总体去认识,从而超出了经验的界限。

感官不能用直观把握作为整体的宇宙世界,由感性直观提供的经验世界,总是有限的、不完全的、局部的,因而是有条件的,受自然因果关系所支配。因此,对于一个超出现象界限而又对现象进行综合统一的、绝对的不受条件限制的总体,这是经验永远无法证实的。

因此,上述正反命题都不能为经验所证实。如果我们用仅仅在经验范围内有效的知性范畴去说明宇宙论理念,不是失之过大就是失之过小。如果说世界无起始、无限可分、没有最初原因等,那么,这就超出了一切经验和知性概念所能提供的,所以失之过大。如果说世界有起点,由不可分的单纯部分组成,有一个最初原因等,则又失之过小,因为知性和经验还可以继续前进,不会在某个确定的界限内终止。

康德认为,解决这种辩证幻相的关键就是严格划分不可知的物自体和可知的现象界之间的界限。康德进而对四组二律背反又作了区分。

他认为,前两组二律背反的性质,都涉及对象的量的方面,仅为量的无限增加或减少,即是同质的东西加在一起或分别开来,因而是数学的二律背反。在数学的二律背反中,正反题都是由自相矛盾的概念作前提,因此,无论是在现象领域还是在物自体的领域,二者皆假。就物自体领域而言,它根本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我们的认识对象不能脱离时空而存在,不能脱离时空,就是不能脱离主体,因为时空就是主体的先天直观形式。

因此,我们的认识对象只能存在于经验之中。

这样,时空就不能用来说明物自体,从而就根本不存在有限或无限、单一或复合的问题。因此,说物自体有限或无限、单一或复合都是错误的。

就现象来说,无论说世界是有限还是无限,是单一还是复合,都不能为经验所提供。例如,说世界是无限的,也就是它在空间上无限延绵,在时间上包含一个无限的时间流逝,而这些都是经验所不能证明的,因为经验不能把握无限。如果说世界是有限的,那就是说,这个世界在空间上受一个空的空间所包容,在时间上在它之前尚有空的时间,这也是经验不能证实的,因为经验不可能证明在现象之外有没有空的空间或空的时间。如果承认世界总体理念存在于时空之中,就会成为“一个独立自存的感官世界”这样的矛盾概念,因而不能说世界有限还是无限。对于世界的单一、复合也是如此。如果说世界属于现象,它就要受条件限制,它的分割就是有限的,不可能出现无限的完全分割,否则就把世界当作完全脱离经验的独立自存的东西,这就产生了“独立自存的物体(世界)”这样一个矛盾概念。

因此,无论说世界是单一的,还是说世界是复合的,都不能成立。

后两组二律背反涉及到对象的质的方面,因而它是力学的二律背反,必然和自由、必然和偶然是异质的,只要把它们分别看作现象和物自体,那么正反题皆能成立。

作为物自体,正题肯定了自由和上帝(必然的存在体)的存在,它们不是认识的对象,不是感性直观的对象,而是属于道德领域的东西,是实现道德规律的基础和前提,这是对的。把反题看作属于经验世界的现象领域,那么承认自然界的因果必然性,承认偶然性的存在,否定上帝和自由,则又和我们的感性直观和经验相一致,在这里没有超自然、超因果的自由和作为绝对存在体的上帝,因而反题又可以成立。

如果我们把感性世界的对象当物自体,把现象界的因果法则当作物自体的法则,或者把自由当作现象,用它来规定现象法则,就会陷入辩证的幻相。

康德关于二律背反的学说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哲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康德的二律背反以尖锐的形式暴露了形而上学独断论的非此即彼的片面性,表明矛盾双方持有同等重要的理由。这是哲学认识史的重要进步。

康德列举的四组二律背反,也就是四组矛盾,促进了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特别是黑格尔对矛盾普遍性和矛盾在事物中发展地位的认识。

康德的二律背反从本质上反映了客观世界所存在的有限和无限之间的矛盾。但当他进一步分析和解决这些矛盾时,却陷入了形而上学。康德并不把这种有限和无限的矛盾看作客观世界自身的矛盾,而单纯把它归于理性自身的矛盾。

因而,他对于认识过程中有限和无限的矛盾实质也不理解。他把有限的东西,归于感性经验世界或现象界,而无条件的整体则在经验之外,属于物自体。

这就割裂有限和无限而导致形而上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