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奥塔,让一弗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445页(2092字)

【生卒】:1924—

【介绍】:

法国当代哲学家,后现代哲学与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1924年,利奥塔出生于法国巴黎。青年时代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950年顺利通过大中学教师学衔会考,获得教师资格。

1971年,利奥塔获博士学位。

五六十年代,利奥塔曾积极投入政治活动,参加左派组织并在左派刊物上发表文章;60年代末退出左派组织后,利奥塔致力于美学理论研究,此后主要从事教学、科研和着述工作。

他辗转于各大学,曾执教于索邦、南特、文森等地,并在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现任巴黎第四大学哲学教授。1979年,利奥塔发表重要着作《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后现代观。

由此,利奥塔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哲学与美学理论的重要思想家

利奥塔的思想发展既前后连贯又明显地呈现出阶段性,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年克思主义时期;70年代的美学和心理学时期;8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时期。

利奥塔在巴黎高师读书期间,马克思主义学说风行法国校园,法国左派对青年学生具有极强的感召力,许多大学生都加入了法国共产党。因此,与许多当代法国哲学家一样,利奥塔在思想上也经历过一段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时期。

巴黎高师毕业后,他前往当时仍是法属殖民地的阿尔及利亚,在东部的重要城市君士坦丁的一所中学任教。50年代,阿尔及利亚正处于激烈的政治漩涡之中。

世界范围的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独立、摆脱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统治的运动蓬勃发展,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经历了法国100多年殖民统治的阿尔及利亚人民强烈要求民族独立。尽管利奥塔在阿尔及利亚的教学活动只有两年时间,但浓烈的政治氛围对他产生很大影响。

1954年,利奥塔加入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左翼组织“社会主义或野蛮”。利奥塔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忠实于反剥削、反异化的事业”,对之投入极大的热情和心血。

但是,由于国际环境的改变,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暂时化解,也由于苏联共产主义实践中问题的暴露,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学说、左派的政治方向受到普遍的质疑。这种怀疑导致“社会主义或野蛮”组织于1964年分裂。1964年利奥塔转入从“社会主义或野蛮”分裂出来的另一组织“工人权力”。但是由于利奥塔对能否用马克思主义来理解并改变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世界的发展方向怀有根本疑虑,因此,1966年正式退出“工人权力”。

这标志着利奥塔一段历史的结束。

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怀疑只是利奥塔退出左翼立场的原因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利奥塔失去了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基础的辩证法的信念。借助于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解释无限矛盾运动的普遍性语言,而利奥塔认为,如果在经验中根本不存在能够矛盾地进行综合的自我,以获取知识并实现自身,如果历史和思想根本不需要综合,如果矛盾仍旧是矛盾,如果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普遍性依靠自身确定的话,那么,辩证法所包含的不断扬弃、不断克服矛盾解决矛盾并由此获得新的综合认识和普遍真理的允诺便会成为一纸空文。

退出政治活动后,利奥塔转向学术研究。

70年代的主要成果表现在他对美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上,1971年至1974年间发表两部重要着作《话语、形象》和《力比多经济学》。

以发表《后现代状态》为标志,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进入成熟阶段。

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首先,利奥塔质疑并力图解构西方思想传统中的整体性(totality)观念。利奥塔把后现代定义为对元叙事(metanarrative)的怀疑。

在此基础上,利奥塔倡导思想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特征。这是他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对利奥塔来说,思想和知识是由许多种不同的领域组成的,其中,每一种知识领域的合法性都应与其它知识领域的合法性相区别。

以后现代知识观为理论前提,利奥塔提出了后现代知识分子理论。

利奥塔认为西方的现代知识分子实际上代表着一种普遍的主体。整体性的元叙事为普遍的知识分子提供了理论依据。伴随整体性的解构,这样的社会主体也消溶在形形色色的语言游戏当中,由此,那种能够超越自身局限,以获得普遍视角为特征的知识分子面临着退场的命运。在后现代的社会语境下,知识分子将演变为具体的职能角色,而且他们的责任是把真正的知识活动与导致现代性的那种妄想狂区别开来,正是这种妄想狂导致人们对普遍性的欲求。

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思想还包括他对康德美学的重读以及对后现代美学与艺术的分析和阐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