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派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985页(954字)

佛教派别。

2-3世纪形成的大乘佛教两大派之一,亦称“大乘空宗”。以持“假有性空”、不着有、无两边的中观论而名。创始人是树和他的弟子提婆。中观派在原有般若经典基础上,发挥了《般若经》的空义思想,认为世界本质应该是“空”。

由因缘关系和合而生的世界诸事物,以及我们的认识,甚至包括佛教的真谛等都只是一种相对的依存关系,是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它们本身没有独立的实体,也无自性;这种无自性就是“空”,是一种“不可描述的存在”,也是最高的真理,及修持的最高境界。“假有性空”,实则一切皆空。

能够证悟到此种空性的“真谛”者只能是佛教圣贤,而被无明(痴,不明佛性)覆盖的凡夫只能为说“俗谛”,是为“二谛说”。在认识论上中观派认为,一切存在都是由生灭、常断、一异、来去四对基本范畴组成,它们是我们认识之所以成立的根据,如果我们在这些范畴上面一一冠以不字加以否定,则成为“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的“八不”思想,也就否定了我们主观上的一切认识及整个客观世界,显示出空性真理,达到破除执着名相(即有无)的“边见”,体现了“中道”,所以“八不”即是“中道”,即是“空”。

对解脱者来讲,依五十二位修行次第,体现了空性的真谛,也就体现了诸法实相,达到了涅槃的境界。中观派采用由否定来达到肯定的“遮诠”法,并依此建立了本宗的理论体系,其理论核心和最高目的是“空”,其中“八不”思想有一定的辩证因素。提婆死后其门人罗罗跋陀罗(Rahulabhadra)再传至清辨和佛护,因见解不同,遂分为两派。以清辨为首的自续派(独立论证派)主张用逻辑的推论形式积极地表现空,空不是意味着否定一切,只是修持者在禅思中能够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

以佛护为代表的应成派(归谬派)继承龙树的“破而不立”、“是遮非表”的传统,认为既要对空有的认识加以抛弃,还要对空的认识本身也加以排除。7世纪密教兴起,中观派逐渐与瑜伽派融合,13世纪佛教在印度消亡,中观派也在印土消失。但其思想被其他宗教派别所吸收。

4世纪中观学说传入中国,并成立了依论着而名的三论宗,在中国西藏地区中观学说成为显宗的主要内容,对西藏佛教理论产生过重要影响。

中观派主要论籍有《中论》、《十二门论》、《百论》和《大智度论》等。

上一篇:中村元 下一篇: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