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客体同一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994页(1362字)

主客体同一思想在德国哲学家谢林的“同一哲学”中是一个最基本的论点,是在他批判康德“自在之物”,继之揭露费希特自我哲学的矛盾过程中,逐渐酝酿形成的。

谢林曾经是费希特主观唯心主义的追随者。他赞同费希特自我设定非我的主观唯心主义,并从自我出发,批判了康德的“自在之物”。认为如果承认世界离开我们而独立存在,人们的表象要与它一致,这就使我们得不到确定的知识,就要丧失主体的能动性。但不久,他又发现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也非牢不可破。意识到费希特把自我说成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是没有根据的,因为自我与非我都不是世界的本原,既不能说自我产生非我,也不能说非我产生自我,单独的自我或非我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所以费希特把自我看作是哲学的出发点就是片面的。据此,他提出了自己的主客体同一思想。他认为在自我与非我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都不能说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无论你从哪一个开始,都势必走向二者的绝对同一。

只有两者的绝对同一才是在先的。他说:“在知识自身中,即当我知道时,主体与客体之间有如是的同一,致使我们不能说哪一个在‘先’,哪一个在‘后’。这里既没有第一个,也没有第二个,它们是同时的,是一个东西。”对费希特自我哲学的揭露,是他从主观唯心主义向客观唯心主义转变的开始。

谢林认为主体客体的同一源于‘绝对’这样一个本原。由于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都不能成为事物的本源,因此,做为“绝对的主观事物与绝对的客观事物、有意识的东西与无意识的东西之间的同一性的根据,……这种更高的东西本身就既不能是主体、也不能是客体,更不能同时是这两者,而只能是绝对的同一性”。就是在这种不自觉的精神力量中,主体和客体融合为一,成为既非主体也非客体,而是二者绝对无差别的东西。

谢林进一步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同一只能发生在自我意识内。

他说:“主体和客体的那种直接的同一性只能存在于被表象东西同时也是作表象的东西,被直观的东西同时也是进行直观的东西的地方,但因被表象的东西同作表象的东西的这种同一性只是在自我意识中才存在。”因此,主体与客体的同一就只在自我意识内发生。

他还认为要证明这一点,也只有经过自我意识本身的活动。由于“自我意识是思维者借以直接变成自己的对象的活动,……在这一行动内直观自己,把自己区分为被思维的东西和作思维的东西,并在这种区分活动中又把自己认作是同一的”,因此“思维的主体和客体,在自我意识内是同一个东西,这一点只要经过自我意识本身的活动,任何人都能明了”。

谢林将主体与客体认同为一,表面上似乎凌驾于主观与客观之上,但实质上,由于他将绝对视为二者的同一,而这种绝对不过是脱离自然和人、并派生万物的客观精神,因此,主体客体同一这一思想仍具客观唯心主义性质,并没超越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对立。故克思曾这样评价说:“这位谢林是个无聊的吹大王,他妄想包罗和超越一切以往的哲学派别。”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他与费希特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他不是把自我意识,而是把一个更高的精神实体当作世界的本原。

上一篇:主体际性 下一篇:主体移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