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章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15页(439字)

古代贵族冕服上绣绘之具有宗教意义的十二种图案纹饰。其内容为:日、月、星辰、山、、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fǔ抚)、黻(fú符)。前六章绘于衣,称上六章;后六章绘于裳,称下六章。日、月、星三光取其照临。汉代以前,日为圆形,月为弦月;汉代以后日月均为圆形,圆中饰以乌代日,饰以蟾蜍或玉代月,星辰多以北斗七星表示、山作山形,取其镇,取其人所仰,亦具有能兴雷雨之意。龙,取其变。华虫作雉形,取其有文章(文彩)。宗彝,即雌(wěi伟),昂鼻歧尾,一种智兽,取其猛、智、孝。藻即水草,取其洁。火作火字形,取其明。粉米作穀粒状,取其养。黼、黻二字各参见该条。古代天子之服十二章皆备,诸侯去日、月、星三章,只服九章。士服藻、火,大夫加粉火。周代时日、月、星已画于旌旗上,不复施于服饰上,故变其章数为九。十二章纹饰贯串着儒家伦理道德含义,具有浓厚尊卑等级观念,故一直为历代帝王所沿用。直到民国,袁世凯窃权想称帝,也曾以十二章制定服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