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
书籍: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42页(456字)
①山名。古人往往将相近的三座山径称为三山,故名三山者甚多,主要有以下几处:一为江宁三山,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长江东岸。《读史方舆纪要·江宁县》:“三山,在府城西南六十七里,三峰排列,下临大江。”《太平寰宇记》:“其山积石,滨于大江,有三峰,南北相接,吴时为津济所。”向为江防要地,故又称护国山。晋王濬伐吴时至此处。唐代李白《金陵登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即此。二为京口三山,即今江苏镇江市北金山、焦山、北固山,世称京口三山。南宋名将韩世忠曾在此大败金将兀术。原金、焦二山皆在江中,与北固山夹江对峙,清末江沙淤积,金山渐与南岸相连,今仅焦山在江中。解放后,此处辟为金山公园,为游览胜地。三为福州三山,宋代曾巩《道山亭记》:“城中凡有三山,东曰九仙,西曰闽山,北曰越王。”因三山皆在福州旧城中,故今福州市又别称三山。②指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亦称“三壶”,即方壶(方丈)、蓬壶(蓬莱)、瀛壶(瀛洲)。宋代李清照《渔家傲》词:“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即指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