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72页(491字)

官名。由唐代至清代皆设,职权不一。唐中宗景二年(708),修文馆置大学士四员。其后,玄宗天宝(742—746),肃宗至德(756—758)年间又分别于崇玄署、集贤殿书院置大学士。德宗贞元(785—805)时并罢。五代后梁曾设金銮殿大学士。北宋设昭文馆、集贤殿大学士,皆宰相领之。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置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替皇帝批答奏章、草拟诏谕,商承政务。秩仅五品。后增设谨身殿大学士。成祖时,大学士始参预机务。仁宗(1425)之后,大学士多以高官兼之,常为几朝元老,实掌宰相大权,称为辅臣,首席者称元辅或首辅。清代初,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各设大学士一人。后改内三院为内阁及翰林院,大学士成内阁主官。自雍正七年(1729)设军机处后,军机大臣权位渐尊,大学士仅例行公事,无实际执掌。军机大臣之资望特高者,亦授大学士。乾隆十三年(1748),始定殿阁大学士四人,以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体仁、文渊、东阁)系衔;又协办大学士二人,均居文职第一位,享有最高荣誉。参见“内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