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律例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76页(504字)

清代法典。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是在清代第一部完整成文法典《大清律集解附例》(又称《大清律》)基础上,经康熙雍正两朝屡次增删,乾隆时对原有律例逐条考证,折衷损益修订而成,于乾隆五年(1741)刊布全国。《大清律例》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是一部最为严密周详之封建法典。其分篇与《大明律》相同,亦分名例、吏、户、礼、兵、刑、工律七篇,计四十七卷,三十篇,二百二十六门,其中“律”四百三十六条,“例”一千零四十九条。大清律较明律更严酷,加重十恶罪刑罚,并扩大反逆罪范围,规定凡谋反、谋大逆者,不分首从,一律凌迟处死,其受株连者,连不知情之子孙,年十一以上亦阉割发往新疆给官为奴。清承明制,亦设奸党罪,禁止内外官交结,并有进一步补充。大清律带有浓厚民族压迫色彩,在刑法和司法方面,明文规定满人享有各种法律特权。五刑之外,亦另有迁徙充军、发遣、凌迟、枭首等刑罚。《大清律例》“例”与“律”并行,而“例”重于律。《大清律例》卷四十云:“既有定例,则用例不用律。”以例断狱因成定制。并确定“条例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删去奏准应删之旧例,依次编入新例,附于律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