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106页(325字)

清代一种服饰。套穿于长衣袍衫之外。较外褂为短,长仅及于腰。有长袖、短袖、宽袖、窄袖,对襟、大襟、琵琶襟诸式。袖口平,不作蹄式。对襟马褂始尚天青色,至乾隆中尚玫瑰紫,末年福文襄公好着深绛色,人亦效之,谓之“福色”。大袖对襟马褂,可作为正式行装,色用天青,官员谒客时亦服之。袖窄身长者,亦称长袖马褂。当时有“阿娘袋”,后又有“卧袋”之称。大襟马褂衣襟开在右,属便服类。琵琶襟马褂右襟短缺,亦称缺襟马褂。马褂在嘉庆间往往用如意头镶缘,咸丰、同治间又作大镶大沿,光绪、宣统间在南方将其减短至脐部之上,色用宝蓝、天青、库灰,料用铁线纱、呢、缎等,或有用大红色者。马褂本为满族人骑马时穿之外褂,后亦用作礼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