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167页(439字)

根据天象以推定岁时的法则、系统。日长度据太阳每天视运动而定,年、月长度或按天象推定,或人为规定。古代各国历法,大体有阳历、阴历、阴阳历3类。阳历以太阳运动为主要依据,年的日数平均约等于回归年,月数及每月日数则人为确定。阴历以月亮运动为主要依据,月的日数平均约相当朔望月,年之月数则人为确定。阴阳历兼顾日、月运动,年、月、日数皆据天象。我国古代多为阴阳历。日、气、朔为我国古代历法基本要素。至迟至殷商时已采用干支纪日。战国时已形成二十四气(气为阳历成分)。古六历已有朔望月数据。古代历法经历五次大改革:汉《太初历》首次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刘宋《大明历》制历时考虑到岁差(45年11月差1°);唐《戊寅元历》废除平朔(据朔望月推算朔时)改用定朔(据月行不均匀性推算修正朔时);元《授时历》废除上元积年,数据全凭实测;明末清初《时宪历》正式废除平气(按时间等分成二十四气),采用定气(按日行距离等分成二十四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