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观测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175页(565字)

古天文学重大成就。世界最古日食观测记录见《尚书·胤征》:“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汉代孔安国《传》:“辰,日月所会;房,所舍之次:集,合也。不合即日食可知。”此次日食约发生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真伪仍有争论)。殷周甲骨文有公认日食记录,如:“癸酉贞:日夕又(有)食,佳若?癸酉贞:日夕又食,(非)若?”(《殷契佚存》347)自春秋时期至清乾隆年间,约有916次日全食、环食、偏食记录。汉代观测记录内容丰富,包括太阳位置、起讫时刻、初亏方位、食分等,如东汉班固汉书·五行志》记征和四年八月辛酉晦(前89年9月29日)日食:“不尽如钩,在亢二度,晡时食,从西北,日下晡时覆。”东汉《乾象历》提出食限概念,指明日月合朔时月离黄白交点不超过15.5度时即有日食发生。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七《象数》一阐明日食并不总发生于朔日之由:“黄道与月道,如二环相迭而小差。凡日月同在一度相遇,则日为之食;在一度相对,则月为之亏。”古代独立获得223个朔望月约为19个交点年,两者相差0.46天,实即所谓巴比仑沙罗周期。唐代《五纪历》(762年)指出:358个朔望月约为30.5个交点年,两者相差0.04天,此结论比十九世纪美国纽康周期早1000多年。古代日全食资料有助于研究地球自转不均匀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