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分科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177页(417字)

在病理、医术、医治对象等方面形成之医学分类。唐代成立太医署,设医学、药学两部。医学教育分医、针、按摩、咒禁四科。医科又分体疗(内科)、疮疡(外科)、少小(儿科)、耳目口齿(五官科)、角法(理疗科)五专业培养学生。宋代临症医学有大方脉(内科)、风(神经精神病)、针灸、小方脉(儿科)、眼、产、口齿咽喉、疮肿兼折疡、金镞书禁等九科。至元代而增至十三科:大方脉、小方脉、风科、针灸、眼科、产科、口齿、咽喉、正骨、金疮肿、杂医、祝由(祈祷治病)、禁科。明代与元代临症医学分科无大差异;清代合并咽喉与口齿,取消祝由等科,成九科。分科反映医学发展面貌,出现不少分科名家及名着,如:明代外科名医陈实功(1555—1636)及其《外科正宗》;明清之际长于内、外、眼科,尤精妇科之傅青主(1601—1684,名山)及其《傅青主女科》;明代针灸学集大成者杨继洲(1552—1620)及其《针灸大成》等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