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184页(440字)

官署名。明、清两代政务机构。明太祖朱元璋忌丞相权重,为加强皇权,于洪武十三年(1380)废中书省,令永不设丞相。洪武十五年(1382),仿宋代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作皇帝机要秘书和顾问,掌收阅奏章、批发文稿,协助办理政务。明成祖朱棣永乐(1403—1424)初,特简拔几名品级较低的翰林院讲读、编撰等入文渊阁当值,参与机务;以其授餐于大内(皇宫内),常侍皇帝于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故称内阁。不置官属,不辖诸司。仁宗(1425)以后,内阁权位渐高,入阁者多为尚书、侍郎、兼领六部尚书,成为皇帝最高幕僚并参与决策。清代初有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合称内三院。顺治十五年(1658)改为内阁及翰林院,旋复三院旧制。康熙九年(1670),别置翰林院,复改内三院为内阁,置满、汉大学士,参与军政机密。自雍正七年(1729)设掌军政要务军机处后,内阁虽名为最高中枢机构,而渐徒有虚名。参见“大学士”条。

上一篇:内经 下一篇:内家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