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239页(851字)

【生卒】:前551—前479

【介绍】: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者。名丘,字仲尼。世称孔子鲁国陬(zōu邹)邑(今山东曲阜)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家贫,早年在鲁国任过相礼(司仪)、委吏(主管会计)、乘田(管畜牧)一类小官。中年后曾聚徒讲学。年五十,由鲁中都宰升任司寇。因不满鲁国执政者季桓子所为,愤而去鲁,历游齐、卫、宋、陈、蔡、楚等国,终不为时君所用,返鲁。晚年致力于教育,讲学洙泗上,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着名弟子亦有七十余人。相传他曾整理《》、《书》等古代文献,并删修过鲁史《春秋》。在春秋新旧思想大变革氛围中,建立起一个独特而复杂的思想体系:严守“周礼”,又倡导“仁”学;主张“亲亲”,又力求“尚贤”;信奉“天命”,又注重人为;强调祭礼,又远鬼神;主张“生而知之”,又强调“学而后知”。凡事求两极(《子罕》:“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两极,求中极(《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丘以“中庸”哲学思想,求得其复杂思想体系之和谐、统一。在政治上,他主张治理国家应重视三件事:“足食、足兵、民信”(《颜渊》):要使民信,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为使民足,必反对苛政,“节用爱人”(《学而》)。其民足、民信政治主张,仅托之空言;而其以“礼”规范“仁”之基本思想,君臣父子之“正名”主张,有利于权势者维持旧秩序需要,故经西汉董仲舒以来儒家不断补充、改造,使之系统化,便长期成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孔丘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其积极入世,注重个体人格修养,强调教育,提倡“有教无类”之思想,及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启发式教学等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方面之论述与实践,对中国文化之流传与发达有巨大贡献和不可磨灭之影响。孔丘之后,儒分八家,各树一帜,战国时即为“显学”。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文化。现存《论语》一书,系孔丘及其门人弟子言行片段记录,是研究孔丘学说重要资料。参见“论语”条。

上一篇:孔目官 下一篇:孔安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