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285页(552字)

我国着名古都之一。在今北京一带。古名蓟(jì计,今北京西南隅),后为燕国国都。秦置县。东汉、唐代为幽州治所。契丹建为陪都,号南京。金国占据后,曾迁都于此,名中都。宋景定四年(1263)元世祖忽必烈在此定都,遂于金离宫、万宁宫基础上营造宫殿城池,元至元十年(1273)命名大都,蒙古人称“汗八里”,意为汗城。东西二面相当今北京内城东西城墙,南至今东西长安街,北抵今德胜门、安定门外土城旧址。为明清北京城奠定了基础。明朝定都南京后,改大都为北平,为灭“王气”,夷平元宫。燕王朱棣攻克南京夺取政权后,于永乐元年(1403)迁都北平,改称北京,后又称京师。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北京城,东西墙沿用大都城基,北墙内缩5里,南墙外伸2里,周长50里,即所谓内城。内城中偏南处修建周长6里的宫城,亦名紫禁城,即今故宫。宫城周围为周长18里之皇城。嘉靖年间,又于内城之南修筑外城,周长28里,城门7座。北京城成凸字形。清朝入关后,袭用明代宫殿,重修增建现故宫中一些大殿,修建西郊园林。北京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金、元、明、清四朝国都,历时700余年,体现了我国历史都城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发展趋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回到人民怀抱,成为伟大社会主义祖国首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