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居延烽燧遗址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335页(511字)

古代边防报警之军事设施。敌人来犯,以烟火报警。夜间点火叫烽,白天放烟叫燧。西汉初在今甘肃西北部额济纳河(即弱水)流域(绵延300公里)置居延县,并筑边塞,后居延泛指“弱水流沙”地带。遗址即包括这一地带的报警军事设施。1930—1931年间于此获汉代木简10000余枚。1972—1976年又发掘部分遗址,新获汉木简20000余枚(少数为竹简)。破城子为甲渠侯官治所,鄣、坞毗邻,土坯筑方形城堡,边长23.3米,墙厚4—4.5米,残高4.6米,坞四周3米内地面埋设尖木桩4排,木桩高33厘米,间距70厘米,作三角形排列,此防御措施似即东汉班固汉书·晁错传》所谓“中周落”。甲渠第四燧烽台较大,残高3.4米,方锥体,夯土筑成,台基边长8米左右,西南角有带烟囱灶膛,应为升“烟”发布信号装置。肩水金关为肩水侯官所属,北墙内侧关门系关城主体建筑,门道宽5米,两侧门阙各长6.5米,宽5米,夯土筑造。三处烽燧创建于武帝时,东汉初年焚毁。遗址所出土汉简有简(札)、两行、牍、检、符、觚、签、册及有字封检、削衣等,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法律、哲学、宗教、民族等领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