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446页(368字)

亦称夏历、旧历、中历、阴历。实为阴阳历。据太阳在黄道上视运动位置变化安排节气,以指导农事,故称农历。以朔望周期定月,朔为月首,大月30日,小月29日,大小月相间,12月为1年,共354日或355日,与回归年长度相差11日左右。为使其与太阳位置相联系,春秋中叶已行用19年7闰(3年1闰2年1闰相间),使历月与节气相差较小。殷商时期年终置闰(“归余于终”),故有13月乃至14月之称。自武丁时起已有年中置闰法。战国汉初仍有用年终置闰法者。西汉《太初历》(前104—公元84行用)施行无中气月置闰(以平气注历),即将只含节气之月定为上月闰月,此法沿用至清代。清代《时宪历》改用定气注历,针对单纯以无中气月置闰可能1年2闰之弊,规定以两次冬至间含有13个月之年为闰年,其第1个无中气月为闰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