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481页(364字)

古代妇女面饰。于颊部或额间贴以花钿。花钿质地薄而轻,颜色腻而艳,式样有鸟、虫、花、叶等。花子之饰,起源有多说。一说三国时孙和邓夫人脸颊被如意误伤而流血,乃以白獭髓合膏,因琥珀太多,痕不灭而左颊有赤点,视之更加娇妍,后遂以丹点颊为饰。一说始于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因梅花落额而制梅花妆。一说唐代武则天时昭容上官氏为掩饰其黥迹而制之。北朝时妇女多以花子为饰。唐代亦盛行,尤其在唐代后期。五代时江南制茶油花子施于额上,谓之花饼。宋代花子以极薄的金属箔和彩纸剪成,用一种呵胶粘贴。呵胶经呵嘘后即溶解可供粘贴,使用十分方便。欧阳修中有“呵手试梅妆”句。宋代京师巷间妇人喜剪黑光纸作团靥以饰面颊。明代妇女以小花贴两眉间,称为眉间俏。

花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