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
书籍: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616页(336字)
缣帛上所写文字。或以缣帛为书写材料所制之书。最早约出现于春秋末期或战国初年,中经秦、汉、三国,至晋代以纸书写前,流行约1000年左右。《论语·子张》:“子张书诸绅”,“绅”即缣帛制品。《墨子·尚贤》亦有“书之竹帛”记载。较竹木简轻便,可应大部着作行世之需。适当继承简册书籍制作、装帧方式,如卷起装帙、边栏界行等。晚期帛书边栏界行或画或织。颜色或黑或赤,黑谓乌丝栏,赤谓朱丝栏。写毕一篇或数篇,往往裁开自尾向前卷裹收藏;在帛书盛行后,“卷”便取代“篇”成为书籍计量单位。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帛书10余种、12万多字,为帛书珍贵实物资料。其弱点为生产有限,成本高昂,故帛书产生后,简策仍然流行。东晋时即被纸书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