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669页(566字)

①汉字字体的一种。又称“佐隶”、“徒隶”、“佐书”、“史书”、“今文”等。过去认为隶书始于秦始皇时代,传为程邈所创。如晋人卫恒《四体书势》所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作书,曰隶字。”唐人李嗣真《书后品》亦云:“程君首创隶则。”后人因袭陈说。但近几年出土大量简牍,证实早在战国时期已有隶书出现。1975年底在湖北云梦县出土1100余枚睡地简,及1980年在四川青川县城郊郝家坪发掘战国坑墓葬群,其中木牍文字就有下距秦始皇统一中国好几十年者。此乃目前能见到之最早隶书墨迹。这些简牍墨迹,字体虽未脱离篆书形迹,但笔画已具隶意,用笔熟练,且为多人所写,字体也较为统一。这说明当时民间已普遍通行长时间使用。到秦始皇时期,因“奏事繁多,篆字难成”,程邈很可能在这种古隶基础上加以整理。变圆转为方折,笔画有了较明显波势,且简便易写,为始皇所接受,秦隶基本定形。东汉时期则是隶书成熟阶段,造字打破六书传统。字形改篆书象形为笔画化,变纵势为横势,笔画已具有波磔之美,形成笔势、结构与小篆完全不同之两种字体。这标志着汉字演进史上一个重要转折,为楷书形成奠定了基础。②正书古称。正书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成,故唐代以前仍有把正书沿称隶书者。为区别于汉、魏时代通用的隶书,又称正书为“今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