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
书籍: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801页(598字)
战国时期着名大型水利工程。建于四川都江堰市岷江上游末端、龙门山脉与成都平原断陷盆地接合部。《华阳国志》称湔堰,《水经注》称湔堋、都安堰,左思《蜀都赋》称金堤,唐代称楗尾堰,直至宋代始有今称。秦昭王后期(前276—前251)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筑,历代有增修。以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进水口三大工程为主体,辅之以韩家坝、百丈堤、马脚沱、二王庙顺水堤、人字堤、外江节制闸、右岸取水口等附属设施。岷江经鱼嘴分水堤分成内外二江,外江为主流,内江水流经宝瓶口流向成都及川西平原。宝瓶口为控制内江水流量咽喉。据现代实测,无论泯江洪水多大,其引进流量不超过每秒700立方米,可保证下游灌区的灌溉与安全。飞沙堰现长约180米,系由竹笼装石砌成的低堰。洪水时,内江水即由堰顶溢入外江。都江堰建成后300万亩农田旱涝保收,蜀地沃野千里,“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都江堰工程兼具灌溉、防洪、航行、漂木等多种功能,历经2200余年,仍发挥巨大经济效益,被誉为“镇川之宝”。现存古迹有伏龙观,相传系李冰治水降锁孽龙处,有殿宇三重,多为清康熙年间重建。前殿陈列李冰石刻像,1974年出土,东汉灵帝初年刻,距今1800余年,是我国最早圆雕石像。高2.9米,重约4吨。另有二王庙,系为纪念李冰父子而建。
上一篇:都水监
下一篇: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