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
书籍: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748页(389字)
又名切脉。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之一。《史记·扁鹊列传》:“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医药文献中存脉诊资料。
《黄帝内经》、《难经》中已较详细论述脉诊。晋代王叔和撰我国现存最早脉学专着《脉经》。切脉法最初为遍身诊(又分三部九候诊),后渐演变为寸口诊,即独取寸口,切摸两手掌后桡动脉,《素问·经脉别论》:“肺朝百脉,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此法沿用至今,成为脉诊主要方法。常见脉象有20多种,如浮、沉、迟、数、滑、涩、虚、实、濡、芤、缓、弱、结、代、促、紧、弦、洪、细、微等。《内经》记述10余种,《脉经》记述24种,宋人施发《察病指南》(1241年)载有脉象图33幅。
凭手指感觉与想象描绘脉象,为世界脉学史所罕见。
欧洲1860年发明脉搏描记器后方能描绘脉象。脉诊自隋唐始流传国外,对世界医学作出极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