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农民大起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北人民出版社《简明历史事件辞典》第117页(1341字)

元末社会矛盾激化,引起全国规模的红巾军大起义。元朝统治一直处于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和民族矛盾交织发展的紧张状态中。元末顺帝时期(1333—1368),各种社会矛盾尤其是阶级矛盾更趋尖锐。土地高度集中,加上水旱连年,黄河不断决口,广大农民纷纷破产流亡。元朝又利用滥发纸钞进行掠夺,引起物价飞涨,更把人民逼入绝境。元代农民起义一直未断,元末逐渐酝酿成全国大起义。北方白莲教领袖韩山童,长期宣传“天下大乱,弥勒佛下生”,即“救世主”将出现,河南及江淮群众,“皆翕然信之”。元政府于1351年征发黄河南北15万民工参加治河工役。韩山童及其弟子刘福通等决定利用时机发动起义。遂散布民谣:“休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民工掘出预埋的独目石人后,引起轰动,起义条件完全成熟。1351年5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颖上县白庄聚集三千教徒,打出“虎责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大旗,宣告起义。不久韩山童不幸被捕牺牲。其妻杨氏、子韩林儿逃河北武安山中,刘福通等率余众重整队伍,继续斗争。义军头裹红巾,人称红巾军。不久,攻克颖州,9月陷汝宁府,众至10万。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大多打出红巾军旗号。北方地区有芝麻李(李二)、彭大、赵均用等起义于徐州;王三(王权)占唐、邓、南阳等地,称“北琐红军”,孟海占均、房、襄阳等地,称“南琐红军”;郭子兴占濠州,朱元璋曾参加这支队伍。在南方,徐寿辉、彭莹玉起义于蕲、黄,是南方红巾军的领导者。1351年10月攻克蕲水,建立政权,国号天完,举徐寿辉为帝。这支起义军攻克湖北、湖南、江西广大地区,提出“摧富益贫”的口号。1353年彭莹玉牺牲。起义军将领陈友谅杀死徐寿辉,建立汉政权,改元大义,自称皇帝,结果大失人心。明玉珍脱离陈友谅到四川称帝,国号夏,年号天统。北方刘福通红巾军于1355年2月迎韩林儿至亳州立为皇帝,又号小明王,国号大宋,改元龙凤。中原各路红巾军,一时都受其节制。1357年,刘福通派军三路北伐。东路毛贵连克山东郡邑,直指大都近畿。中路关先生(关锋)、破头潘(潘诚)等绕山西,攻河北,陷上都,转往辽阳。西路白不信、李喜喜等破潼关,经略陕西,并一度入川。1358年5月,刘福通攻占汴梁,迁都于此。1359年起三路北伐军先后失败。8月,元将察罕帖木儿攻陷汴梁。韩林儿、刘福通退保安丰。1363年张士诚派将围攻安丰,刘福通被害。1366年朱元璋派人迎韩林儿到应天(南京),在瓜步江面船沉,韩林儿死(一说朱元璋是预谋沉船)。北方红巾军虽告失败,但已从根本上动摇了元政权。红巾军北伐时,朱元璋部得到掩蔽,在长江下游迅速发展,成为红巾军中最有实力的一支。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朱元璋火攻大胜,陈友谅中箭身亡。朱元璋回师,1367年,克平江(苏州),俘张士诚。同年攻灭割据浙东的方国珍。1364年即吴王位,建立封建制度,由农民军领导人转化为封建地主阶级代理人。1367年底,朱元璋即皇帝位,改元洪武,国号为明。1368年,朱元璋派徐达等人北伐,攻取大都,元朝灭亡。元末农民大起义,规模大,时间长,反对阶级压迫与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结合开展,在古代农民战争史上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马可·波罗来华 下一篇:修整大运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