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北人民出版社《简明历史事件辞典》第570页(1239字)

二战后日本在经济恢复的基础上1956—1973年间迅速发展并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强国,引起全世界的高度注意。1946—1955年日本度过了经济恢复期。1956—1973年为高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工业生产增长86倍,平均每年增长13.6%。日本工业生产在西方世界的比重1960年为4.4%,1970年上升为9%,1980年为13.3%。1973年日本主要工业品的产量和质量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船舶、收音机、电视机、铅和人造纤维产量占第一位。水泥、橡胶、小汽车、卡车、合成纤维、棉纱产量占世界第二位。日本在西方世界的经济地位1950年占第7位,1960年占第5位,1968年开始占第2位。整个工业实现了先进技术装备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企业管理实现专家化和科学化,主要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达到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1970年占世界容积最大的10座超大炼钢高炉中日本占9座,世界10大钢铁厂中日本占5家。1971年日本成为世界最大钢铁出口国。能源结构实现了由煤炭为主转向石油为主,197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石油消费国,从而促进了石化工业的发展,重工业、化工业在整个工业中比重1970年高达68.9%,超过各西方发达国家。造船工业也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1970年商船下水吨位为全世界的一半。在农业上实现了以农业机械化、栽培化学化、农田水利化、品种良种化为标志的农业技术现代化。出口贸易和黄金外汇储备1971年已仅次于美国、西德占第三位,80年代跃居世界第一位,1984年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日本的汽车、计算机和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占领美国和西欧市场,成为主要竞争对手,并且形成日本和美国、西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外贸逆差。突出反映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虽然1973—1975年、1980—1982年日本也经历了战后两次严重世界性经济危机,但它较快摆脱了危机,保持了相当速度的继续发展。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有着持续不断的设备投资能力和广泛的资金来源。日本资本积累率1955年为25%,1970年达42%,列西方各国之首。工人工资相对较低,增长速度低于生产发展速度,国民储蓄也高于西方各国。它注意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发展本国的工业技术体系。60年代后半期科技水平还落后于美国、联邦德国,但它采取吸收性战略,在引进中消化,改造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新工业技术体系。其技术引进占世界第一位,许多重大发明诞生在外国,却迅速推广应用于日本。它重视科研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主张“经济竞争是技术竞争,技术竞争又变成了教育竞争”。日本工程师在人口中比例占世界第一位。它还充分利用海外廉价资源和大力开展对外贸易,推行专业协作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日本军费开支在发达国家中是最低的,而美国扩大侵越战争又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日本实行以自由市场经济为主、辅以政府干预的混合经济体制,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