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河北人民出版社《思想政治工作知识辞典》第556页(1067字)

人力资源的涵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人力资源是指社会总人口。按年龄阶段分为三部分:一是尚未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我国指16岁以下的人口);二是正处在劳动年龄的人口(不同国家年龄条件规定不同,我国男劳力是16—60岁,女劳力是16—55岁);三是超过劳动年龄的人口。狭义的人力资源,是指上述的第二部分,即正处在劳动年龄的人口。这是直接投入建设的现实劳动资源。通常所说的劳动管理,主要是以这部分人口为对象。

人力资源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所需要的具有必要劳动能力的人口。所谓劳动能力是指智力与体力的结合。劳动者的智力或日智能,是指人的脑力或智慧力,即人获得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地说,智力包括才、知两个因素。知,就是知识,包括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实践经验等,它是智力的基础。才,就是才干、才能,包括思维判断能力、分析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等,它是一种知识活化和运用的能力。劳动者的体力,是指人体活动所能发挥出的力量。

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既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又包括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一方面要控制人口的数量,对生育实行计划管理,使劳动力的数量同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另一方面要提高人口的质量。优生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前提,发展教育事业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就要发展教育事业,增加智力投资,促进人才的迅速成长。要通过幼儿教育、高校教育、在职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在德、智、体三方面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对人力的管理,首要的是要使劳动者的能力得到发挥,就要实现充分的就业,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使潜在的生产力变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其次,从全社会的角度统筹兼顾,组织好劳动力的平衡。要把生育、教育、就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事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协调起来,统一起来,使劳动力能适应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地区、各个部门的需要,使劳动力在数量和质量上同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相适应。再次,是要合理地组织劳动力。要通过劳动组织把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和生产工具有效地结合起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实行劳动力的优化组合,实现劳动者与物质条件和环境的最佳结合,以保证人和物的作用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