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华人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北京大学出版社《世界华侨华人词典》第44页(809字)

来西亚马六甲州华侨及其后裔。从明朝起,即有闽、粤华侨到马六甲经商。1511—1641年葡萄牙统治马六甲时期,已有不少华人定居该地。葡萄牙殖民当局任命华人首领为甲必丹。1641年荷兰殖民者占领马六甲城时,该城共有居民2706人,其中华人居民约300余人。荷兰殖民者为保证马六甲城的粮食和蔬菜供应,从巴达维亚(今雅加达)输入大批华人到马六甲开垦农田和菜园。到1750年时,华人数目增至2161人。因当时华人妇女极少出国,马六甲华人男性多娶信奉印度教的巴厘(Bali)岛妇女为妻,其子女形成马来亚最早的土生华人社会。1795年英国占领马六甲后,又输入大批契约华工,以开采锡矿,使华人人口迅速增加。1825年,英国殖民当局废除甲必丹制,由*青云亭亭主代表马六甲华人社会。1827年,马六甲居民为31441人,其中华人为5200人。到19世纪中叶,开始有华人女性从中国移居马六甲。19世纪后半期,由于锡矿资源枯竭,马六甲采锡业逐渐衰落,华工改为从事商业及木薯、胡椒、甘密和橡胶种植业。有些人迁往新加坡谋求发展。到1931年,在马六甲城市人口中,华人占67%。由于新加坡和槟榔屿的兴起,马六甲在商业、航运业的地位日益下降。日本占领时期,马六甲城内缺乏粮食,部分华人商贩、工匠迁入农村地区,成为*私占土地者。战后,由于华人与马来人民族关系紧张,许多务农的华人又陆续迁回城区。1947年,华人占马六甲城市人口的75%。1957年,华人人口比例上升到76%。1970年,又降为75%,约16万人。马六甲在马来西亚历史和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马来西亚最重要的华人聚居区,保留有许多华人寺庙、会馆等古迹。其中以青云亭、三保山、三保庙等最为着名。三保山麓的华人坟场是中国以外地区最古老和最大的华人墓地。马来西亚最早的华文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于1815年在马六甲创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