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华人三大集团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北京大学出版社《世界华侨华人词典》第166页(763字)
①澳大利亚华人历史学家*王赓武提出的理论。先后在其着作《马来亚华人的政治》(1970)与《东南亚的华人少数民族》(1979)中提出。王认为,东南亚华人社会尽管从表面上看来十分明显是一个独特的、内聚的社会,但事实上它从来就没有凝聚成为一个单一的社会。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大致上可划分为三个集团:(1)甲集团——由明显地倾向于中国的大多数华人,包括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或持有“台湾护照”的华人组成。(2)乙集团——由一般忠于但不完全献身于东道国的华人组成。主要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或实际需要,这些华人往往参加宗亲会或帮会等多种华人社团,因为在东南亚任何地区,要在商业上有所成就,非有宗亲关系和社团关系不可。(3)丙集团——由在政治上归属于东道国的“现代化的”或“本地化的”华人组成。近百年来东南亚绝大多数华人始终属于乙集团,即属于当地华人社会。甲集团从来不是很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数日益缩小,他们基本上是激进分子。随着东南亚民族主义的发展,丙集团的人数则有所增加。三个集团的内部结构并不是静止不变的,不同集团的成员在一定条件下也有相互转化的现象,但乙集团华人始终占多数,而且他们的华人特性是难以改变的。 ②中国学者*王任叔(巴人)提出的理论。在印度尼西亚八月革命期间首次提出(见穆罕默德·拉扎布:《苏门答腊随笔》,雅加达1949年印尼文版)。王在对华人社会进行阶级分析的基础上,将东南亚华人划分为三个集团:(1)反动派(反民主派)——多由华侨大头家组成,他们责难或反对东南亚人民独立运动。(2)民主派——由华侨大众组成,他们同情、理解、关心和支持当地人民独立运动。(3)第三派——只关心做生意而对政治变动漠不关心的商人集团,“只要买卖兴隆,肚皮吃饱,不受到侵扰,他们就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