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私塾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北京大学出版社《世界华侨华人词典》第287页(414字)

华侨在侨居地为其子弟设立的早期教学处所。最初仅由稍能识字明理的店主或富户,于经营工商之余,召集三五子弟,在家内或在店内,授以习字、尺牍、珠算、记帐、及《三字经》、《百家姓》、《干字文》、《大学》、《中庸》、《论语》等。后侨民增多,在移民中亦有星卜术士、五贡孝廉等,设帐授徒。所讲授课程,亦不外四书五经,然教育水平比往昔略有提高。1690年,在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出现华侨设立的义学。18世纪中叶,来半岛槟榔屿亦已有私塾。进入19世纪后,侨办私塾逐渐兴起。1829年,新加坡已有华侨私塾3所。19世纪末,清廷先后在美洲和东南亚地区设立领事馆,并开始重视华侨教育,鼓励华侨子弟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私塾、义塾或学堂进一步发展。较着名的私塾或学堂有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的明诚书院、耶鲁书院;新加坡的萃英书院、毓兰书室、培兰书院、乐英书室、进修义学、华英义塾、养正书院、会贤社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