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中华学校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北京大学出版社《世界华侨华人词典》第526页(464字)

越南华侨学校。前身为设在河内粤东会馆的私塾,1912年前后,由福建、中西、国民3所小学合并,建立中华高等小学。1935年创立中学部。校址原设河内行帆街17号。1937年,在侨众集资捐助下,于岑公巷(今梁玉娟街)中西学会旧址旁建新校舍,廖芑荪任校长,后唐伯泉继任。1945年日本投降后,与河内福建学校合并,由中华理事会统一管理。1947年法军重占越北,中华理事会被解散,改为中华粤东理事会和中华福建理事会,学校重行分开。1954年,抗法战争胜利后,学校校董大部分南迁,教师星散,学校停办。同年11月底,河内华侨各界代表开会,成立复校委员会,陈贻泽任主任委员。1955年复校,中学学生达700多人,小学2000多人,创历史最高纪录。中国国内亦派教师任教。1958年8月,河内华侨学校移交越南接管,中国派来的校长、教师逐步撤走。1960年开始,由全日制改为半日制,以越文为主进行教学,华文变为外文。华侨教师陆续调离。到1963年,只保留侨校的外表。1976年后校名改为范鸿泰三级中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