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报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北京大学出版社《世界华侨华人词典》第836页(1566字)

①(SinPo)印度尼西亚华侨创办的最有影响的来文(后印度尼西亚文)报。为华文《新报》的姊妹报。1910年10月1日由刘玉兰、游新义(YoeSin Gie)创办于雅加达。初为周刊,1912年4月改为日报。历任社长侯德广、朱茂山、洪渊源、汤贤。历任总编辑拉苏克·古尔(Razoux Kuhr)、郭恒节、侯德广、朱茂山、郭克明、吴兆元(Go Tiauw Goan)、柯新苗(Kwa Sin Biauw)。1922年出版东爪哇版,不久停刊。1923年出版《新报周刊》。除报道华人社会情况外,致力于宣扬中国民族主义和中国文化,提倡华文教育,反对荷兰国籍法,主张土生华人保留中国国籍,与新客华侨团结合作,参与中国政治,不参加荷属东印度国民参议会,反对华人服兵役,以及反对华人甲必丹制度。支持印尼民族独立斗争,报道印尼民族主义政党活动情况,1928年11月10日在《新报周刊》上首次发表印尼青年作曲家苏普拉特曼(WageRudolf Soepratman,1903—1937)创作的歌曲《大印度尼西亚》(后成为印度尼西亚国歌)。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量刊登抗日文章。1937年8月建立中国救济基金,4年内共募集1715854荷盾。1942年日本占领印尼前夕,日报与周刊均停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报复刊。50年代后逐渐转变为印尼民族报纸,以报道印尼国内新闻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发行量约8000—1万份,战后增至4.5万份。1948年出版《五彩》(Pantja Warna)杂志。1960年1月日报改名为《新闻汇报》(Pantjawarta),同年12月又改为*《忠诚报》。 ②印度尼西亚最有影响的华文报。1921年2月21日创刊于雅加达,为马来文版《新报》的姊妹报。1929—1942年谢佐任总编辑。30年代发行量5000份。以宣扬中国爱国主义、提倡中国文化教育、推动华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福利事业为宗旨。荷兰殖民统治时期,反对荷兰对华侨的歧视与迫害,大量报道华侨社团、学校、商业等华侨社会各方面的活动情况,以及刊登发自中国的特约通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宣传抗战,揭露日本侵略者罪行,代收华侨救亡捐款。1942年日本占领印尼前夕停刊。1945年日本投降后复刊,宋中铨任总编辑。大量报道中国民主爱国运动和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常报道中国建设情况,致力于华侨爱国团结事业和维护华侨正当权益。发行量最高时约四五万份。1958年一度奉印尼陆军当局之命停刊。复刊后又于1960年奉印尼政府之命停刊。 ③新加坡华文报。傅无闷于《中南日报》停办后创办。1952年9月9日创刊。初创时为三日刊,内容偏重中国大陆新闻,发行量达2万余份,旋改为双日刊。后筹备出版日报,因傅无闷被当时政府逮捕,报纸因此停刊,出版日报的计划未实现。1957年10月23日停刊。 ④泰国华文报。1952年由陈纯、陈宾等人创办于曼谷。初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1953年趁《全民报》被封、《华侨日报》停刊之机,改出日报。但因缺乏资金和人才,并靠黄色新闻争取小市民读者,故在侨社中没有地位。1960年3月16日改组成为*《中华日报》。 ⑤美国华文报。1975年12月1日,由香港《新报》与美国海外发行公司合作印行于旧金山。日出2张8版,无广告与当地新闻,新闻、副刊均采自香港《新报》,但经重新编排,字体放大成5号老宋。发行量约1万份。发行人张孟铮。 ⑥澳大利亚华文报。香港《新报》在澳大利亚悉尼创办的华文报。1987年3月创刊。每日发行12版。主要版面有澳大利亚、香港、中国大陆及世界新闻,娱乐、体育及副刊等。社长刘美玲,总编辑容启辉。新闻来源依靠采访及香港《新报》,发行量约1万份。经费来源为广告费及销售报纸收入。

上一篇:新声日报 下一篇:新报双日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