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北京大学出版社《世界华侨华人词典》第880页(1152字)
旧称*蚝镜。中国东南沿海口岸。1535年被广东官府辟为国际通商口岸。1554年葡萄牙人开始在此市易。1562年葡萄牙人在此建立居留地,无视中国主权,继续擅自将它隶属于果阿,逐渐建立自治政权,并设驻总督等官吏。16世纪80年代后,成为重要国际商埠;是葡萄牙—印度—中国—日本贸易航线的重要枢纽;又是中国—菲律宾—墨西哥—秘鲁贸易航线的起点之一;1619—1631年葡萄牙人甚至垄断中菲之间的贸易,从而使澳门更加繁荣。西方天主教传教士企图以此作为向中国内地传教的跳板。历史的发展使澳门在客观上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西方(西班牙、荷兰、英国)殖民者在东方必争之地。明、清统治者曾多次力图加强对澳门的管理权。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廷逐渐失去对澳门的控制,澳门成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桥头堡。1887年12月,清廷被迫与葡萄牙签订《和好通商条约》,承认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门”,即承认澳门的殖民地地位。1840年后,澳门成为苦力贸易中心。1865年,澳门的猪仔馆仅8—10家,由此出洋的华工约1.3万人;1866年,猪仔馆增至35—40家,出洋华工达2.4万余人;1872年,当地苦力贩子达800余人。1873年12月,在国际压力下,葡萄牙当局被迫下令禁止苦力贸易;但被拐掠或“自由”华工经澳门出洋的情况并未完全绝迹。19世纪末,在中国的变革浪潮中,澳门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活动中心之一。同时,它亦缓慢地向现代化城市演变。当地同胞组织了澳门中华总商会、澳门同善堂和镜湖医院慈善会等社会团体。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澳门同胞也掀起抗日救亡运动。后澳门虽宣布中立,但实际上处于日本侵略者的控制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澳门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从此进入了新的纪元。1987年,中国与葡萄牙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规定1999年中国将恢复在澳门行使主权。1989年澳门总人口约50多万人,其中归侨、侨眷4万多人,占本地人口的1/10。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东南亚连续发生排华事件,旅居印尼、缅甸、柬埔寨的华侨难于生存,纷纷迁居澳门。“文化大革命”后,许多在大陆的归侨及侨眷倒流出境,有的定居澳门。到1989年,澳门有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的归侨,最多为缅甸归侨2万多人,印尼归侨8000多人,柬埔寨归侨3000多人,马达加斯加归侨1000多人。多为广东人,次为福建人。以小商贩及自由职业者居多,其余为工人、出租汽车司机、建筑工人等。大商字号不多,但经济实力亦不弱。1962年马达加斯加归侨集资200多万元创办华侨投资公司(后改华侨实业公司),经营建筑业。1968年当地归侨成立澳门归侨总会,会员3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