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姆·摩罕·罗易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101页(1444字)
【生卒】:1772—1833
【介绍】:
印度近代启蒙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和印度教的改革家。生于属婆罗门种姓的家庭。早年在印度的巴特那学习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受到了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希腊古典哲学的影响。以后又学习梵文,读印度教的经典和吠多哲学。他在1787年以后的5年间又游历南亚次大陆多地,学习印度教的教义和哲学,并开始致力于改革印度教的理论与实践。1804年至1815年,罗易在任属东印度公司的收税职员期间又钻研了基督教和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哲学。1814年,他定居于加尔各答,全心投入印度宗教和社会的改革工作以及文化教育工作。他创办了印度最早的民族报刊《明月报》和《镜报》,开设了印度近代第一所教授西方近现代科学知识的印度学院。1828年他在加尔各答创立了近代第一个改革印度教的宗教团体——梵社。罗易1833年死于布里斯托。罗易作为一个集新旧学识,东西方的文化与哲学思想于一体的新型人物,终生致力于印度宗教改革、废除印度宗教的弊端与恶习的工作。他主张神就是人的理性,人人皆有神性,人在神面前人人平等。他力图把对人的教育和改造加以现代化,使教育内容摆脱烦琐哲学的支配,进而引入西方的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和科学方法去造就一代代的新人。英国近代着名哲学家边沁称他是“在为人类服务的事业中最值得热烈钦慕和最亲爱的合作者”,罗易作为印度近代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在印度被尊称为“近代之父”。罗易的主要人学着作是《一神论的赏赐》(1803年)、《论寡妇殉夫的对话录》、《耶稣的教训——和平与幸福的导引》(1820——1823)。
(1)论人与宗教 罗易代表印度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要求平等、自由、统一的愿望,批判印度教的宗教神学,否认作为人格化、理想化的实体——神的存在,从而肯定作为理性实体的神——人的存在。罗易宣称他的神是永恒的、不可理解的、没有任何名称或名字的实体,它可以普遍地适用任何人或人类社会,它是属于所有生物的、没有种姓、没有名位或财产、没有变迁与失望、没有痛苦与死亡的区别的实体。罗易从自己的神的理论出发,要求从印度教中排除作为人格化的神。因此他反对偶像崇拜和对动物的膜拜,主张消除教会的清规戒律和对异徒、低贱种姓的敌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政治权利和宗教权利上的平等,他说:“现在人们公认,不仅宗教,而且普通的健康理智以及科学的考察都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是由人数众多的民族和部族组成的一个伟大的家庭。”在批判印度宗教神学的同时,罗易还肯定了印度人应该有平等的基本权利,尤其应该包括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的权力。
(2)反对歧视妇女 罗易认为,在印度封建社会中歧视妇女是一个历史性的、顽固的传统和恶习,对妇女的歧视和种姓分立制度一样是阻碍印度社会的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当时的印度剥夺妇女的基本权利、对妇女的极端歧视和迫害已严重影响了印度社会生产、危害了妇女的体质,甚至危及到种族的繁衍。如印度教在印度社会实行的梵妻殉夫的撤提(suttee)制度就是印度封建宗法制度对妇女的基本生存权的剥夺。为废除这种极为残忍的宗教恶习,罗易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罗易和他组织的梵社社员奔走呼号,并同印度教的顽固派进行了公开的、严肃的辩论,终于使殖民当局在1829年废除了撤提制度。罗易为实现妇女的解放,还提出了男女在法律面前平等和妇女也享有财产的继承权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