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安瑟伦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143页(1479字)

【生卒】:1033—1109

【介绍】:

欧洲中世纪着名哲学家,常被人们称为最后一位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生于勃艮第王国奥斯塔城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从小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少年时,就梦想成为僧侣。20岁时,母亲去世。后因与父亲不和而离家出走法兰西。1060年,在诺曼底的贝克修道院当了一名见习修道士。1063年,升为贝克修道院的副院长。任职15年之久。1078年,接任修道院院长。任职期间,除从事管理参加社会活动外,十分重视着述。任修道院长后,曾几次出访英格兰,并拜会了坎特伯雷大主教。在那里,作了关于修道院生活的讲演,产生了很大影响。1090年,与唯名论创始人洛色林辩论三位一体问题。1093年9月,担任了坎特伯雷大主教。任大主教期间,坚决支持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政策,拥护“唯有教皇一个人具有任免主教的权力”的敕令,反对英国国王对教会的控制。1097年,在没有得到国王批准的情况下,他坚持访问了罗,以至与英王的冲突日增。1103年,安瑟伦再次去罗马,国王拒绝他返回英国。在新教皇帕斯卡尔二世干预下,英王亨利与安瑟伦的矛盾才得到缓解,死后被追认为圣徒、教会博士。主要人学着作为《关于道成肉身说的书信》、《上帝何以化身为人?》、《论选择的自由》、《论意志》等等。安瑟伦是奥古斯丁以后最重要的护教主义神学家,他一方面继承了教父哲学的基本神学体系,另一方面则适应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需要提出了一些新观念,特别是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理论。在关于人的观点方面,他继续发挥了奥古斯丁等人的抬高神、贬低人、鼓吹人是上帝的奴婢的观点。

(1)人的信仰高于理性 安瑟伦继承了奥古斯丁关于理性和信仰关系的观点,强调人的理解必须以信仰为前提,没有信仰,就不会有经验,也就不可能有理解。不过,他还认为,理性对信仰来说,尽管是第二位的,但它可以促进信仰,理性不仅不会导致宗教怀疑论,而且是捍卫宗教信仰的必要手段。信仰是出发点和归宿,理性只是中介和手段,理性必须限制在信仰的范围内。

(2)论人的罪孽和救赎 安瑟伦认为,人是上帝造的,就必须绝对服从上帝。人不服从上帝的意志,就是窃取了上帝的荣耀。只要人还没有把窃取的东西归还上帝,他就是有罪的。罪必须受到惩罚或进行补赎,即不断地为上帝作“善功”。但是,凭“善功”总不能抵偿由于犯罪而欠上帝的债,所以对人的救赎只有上帝才能胜任。但是,由于是为人的罪作补偿,所以必须由一个人来履行。这样补赎者必须既是神,又是人。于是,上帝便借童贞女生下耶稣。耶稣把自己的整个生命献给了上帝,补偿了人的一切罪债。这正是上帝的伟大之处。这种伟大之处在于可以养成人的正直的天性,使人都像上帝那样正直地得到永生。

(3)人的自由意志可以行善作恶 安瑟伦认为,意志是人的灵魂的本性之一,它处于理性和欲望的中间地位,时而倾向理性,时而倾向欲望。当它转向理性时,它就受有理性的和精神的事物影响;当它转向欲望时,它就受肉欲的和非理性的事物影响。所以人或者是有理性和精神的,或者是肉欲的和动物性的。人所具有的选择能力,可以使人行善或作恶。但是,人却滥用上帝赋与的自由意志犯了罪,变成罪恶的奴隶而无法解脱。人类要摆脱做恶的奴隶的地位、就必须靠上帝的恩惠。这样,安瑟伦既使上帝对人世间的罪恶不承担任何责任,又使人们把摆脱人世间罪恶的希望完全寄托于上帝,这与奥古斯丁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上一篇:伊里杰纳 下一篇:人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