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席勒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201页(2971字)

【生卒】:1759—1805

【介绍】:

德国戏剧家、人和文学评论家。少年时代曾奉命在军事学校学习军事和医学,但个人爱好文学,毕业后曾在军队任助理军医。因未获批准私自离队去曼海姆市旅行而被逮捕,卡尔——奥根大公曾一度禁止他写作任何非医学文章。最后席勒不堪忍受军队的限制逃离军队,开始文学创作生涯。1782年《强盗》一剧初次公演,对令人窒息的俗套和高官显宦的腐化作了震撼人心的揭露。1783年席勒任曼海姆剧院的专职作家。1784年创作了悲剧《阴谋与爱情》,该剧描绘了青年男女之间超越等级和门户偏见和纯洁爱情,以及随之而来的牺牲。1787年出版了诗剧《唐·卡洛斯》,它标志着席勒文学创作生涯的一次转折。1794年与歌德相识并成为朋友,两人的交往和通信是德国文学史上的动人一章。席勒还曾任耶拿大学历史学教授,对荷尔德林的思想产生重要影响。1793—1801年间创作了不少精美的“哲理诗”,如“理想与人生”,“散步”、“歌唱的力量”等,是他的哲学和批判思想中的精华。1800年发表的剧本《华伦斯坦》标志着他的创作高峰,该剧取材于30年代战争史,表达了反战求和平的意愿,以及要求德国统一的思想。

席勒文学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其核心主题就是反封建专制,反暴虐,向往自由,呼吁人性的解放。他以完美的艺术形式,纯洁的语言,仿效希腊古典艺术,来表达人道主义的思想内容。在哲学、伦理学、美学领域,他继承了康德的基本思想,1795年他写了着名的《论人的审美教育书简》27篇,探讨了如何从美育入手,使人获得理性,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消除社会矛盾的问题。他认为现实是外在的自然,人的本性是内在的自然,它以冲动形式分三级展开:人首先要服从自然力,然后又要求摆脱自然力,最后能够控制自然力,从而在感性和理性方面都恢复了自由,成为一个和谐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达到了“人格的完整”与“心灵的优美”。人的这种审美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基础,只有经过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才能变得更美好,因此不是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而是审美教育,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发展与完善。

席勒是“狂飚突进”文学潮流的代表,表达了德国思想界进步文化运动的方向。他为自然和社会形式而战,反对政治专制和不自由,反对统治者的任意性和当时社会不可愈越的等级限制,希望改造现有社会的伦理状况,把戏剧舞台作为伦理教育的场所。席勒特别擅长于政治悲剧,他常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将英雄人物的政治理想与现实社会黑暗状态的冲突以震撼人心的悲剧形式表现出来,塑造了不少生动的、丰满的艺术形象,探讨了生存与死亡,自由与压迫等不朽的人生问题。其中《强盗》一剧在德国戏剧舞台上至今仍为保留剧目,经久不衰,而《华伦斯坦》一剧所揭露的政治家及其牺牲品问题,至今仍对现代戏剧创作(迪伦特和萨特)产生重大影响。

(1)平等是人类的神圣法则 像同时代其它进步思想家一样,席勒强调平等是人类的神圣法则。在着名的诗歌《欢乐颂》中,他憧憬着一个以平等为基本原则的理想社会的到来,在那里,曾为时尚所无情分隔的一切又被重新联结在一起,万民不分彼此,不分善恶,不分国界和民族,紧紧拥抱在一起,全世界的人相互接吻,甚至乞丐也与王侯成为兄弟。当然席勒也看到经济不平等给一个真正平等社会的出现带来的困难,看到无法调合有产者与穷人的矛盾,为此他希望通过欢乐的乐观主义情感,不计较现世的贫穷和愁苦,忘记怨恨,放弃复仇,对敌人宽容和谅解,进行道德锻炼和美育,保持勇气,信守誓言,保持个人尊严和气节等等,来提高人们道德精神力量,从而进入一个更好的世界。

(2)人与自然的统一 席勒继承文艺复兴的传统,崇尚希腊文明。他认为古希腊时代的人与自然之间有着一种和谐的关系,希腊人的艺术、思想情感、宗教和习俗都接近自然,是自然情感的流露,没有丝毫人为的矫揉造作。近代出现了自然和社会的分离,产生人的异化,使自然失去了原有的地位,使人们对自然产生了一种感伤性的情趣,自然成为艺术家的世界中的观念和对象。席勒将古希腊社会称之为自然状态,这里没有感性与理性的冲突,感觉从必然性出发,理性则从现实出发。近代社会是一种文化状态,在这里人的感觉和谐消失了,人只能作为道德统一体表现自己,只能将现实上升为理想。与之相应,自然国里反映现实的诗人是素朴诗人,而追寻自然的诗人是感伤诗人。席勒希望以一种更高的表现形式,即审美的表现或游戏冲动来统摄自然状态和文化状态,在艺术领域内达到一种更高的人与自然的统一。

(3)分裂人格与分裂社会 席勒批判自然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人生观。前者以情感为统治原则,奉自然为主宰,蔑视艺术;后者以原则压抑情感,讥笑自然。两者都违反人性。席勒认为,当社会实际生活中道德与自然发生矛盾冲突时,道德的普遍性要求不应损害自然主义道德的杂多性,而自然主义在维持自己道德的多样性结构时也不应破坏道德的统一性。一个完整的人性只有在一个由必然变为自由的国度里才能实现。席勒以法国革命为例:人民的觉醒和革命动摇了自然国家的结构,法律被放在国王的宝座上,王室、僧侣和贵族们被强令尊重人的权利和自由;但革命只是一场梦想,其结果是下层阶级变得粗鲁无度,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接受任何束缚;资产阶级则根据自私自利的原则建立社会秩序,造成懒惰和腐化;这两个阶级缺乏社会责任心。席勒指出,造成这种人格异化的原因在于文明历史本身和科学间出现了严格划分,而复杂的国家机器又使各等级和职业间出现更为严格的区划,从而导致了人性内部的分裂,人与人之间和谐状态的消失。如果个人成为一个残缺的断片,就无法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整体。古希腊社会之所以是一个有机整体,就在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享受一种独立生活,都能代表他的社会。

(4)人是感性与理性原则的统一 法国百科全书派注重人的感性要求,而德国启蒙学者则与之相反,强调人的理性原则,要求用理性衡量一切。启蒙学者注重理性的倾向受到随之而来的狂飚突进文学潮流的批判,席勒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他指出,人身上有两种相反的要求,因而产生了感性与理性两个法则。感性要求形式具有内容,使潜在成为现实,称之为生命;理性要求排除世俗的东西,达到和谐,称之为形象。人不只是物质,也不只是精神,人应是具有生命的形象,这就是美。美是感性与理性的共同对象,它既不是偶然的,又不是外在的,美的心情处在理性与感性需要之间,它能发展人的双重天性,使人成为完全的人。席勒将人在审美阶段的活动称为游戏,游戏体现了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环境——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统一。在欢乐的游戏王国里,人摆脱了一切关系网的束缚,并从一切压迫中解放出来;它的基本原则是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通过个体的天性去实现全体的意志,通过个体的和谐实现全体的和谐。席勒同时也意识到似乎不可能真正存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社会,遂将其解释为存在于每个优美灵魂中的一种需要,或者是由少数精英所创造的一种成就。

上一篇:歌德 下一篇:人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