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陀思妥耶夫斯基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236页(1858字)

【生卒】:1821—1882

【介绍】:

俄国作家。生于莫斯科,父亲是医生,后取得德国贵族身份,在图拉省置有两处田庄,思想守旧,因虐待农奴,1839年被农奴殴打致死。此事给陀思妥耶夫斯基留下深刻印象。1838年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1843年毕业。40年代起在果戈里的影响下开始文学创作。1845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穷人》,描述了穷人的悲惨生活,刻划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抨击社会中贫富的悬殊和不公。小说受到别林斯基和涅克拉索夫的赞扬。从此开始接近别林斯基及其进步文学团体。以后陆续出版了《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白夜》(1848)等。小说表现了他注重描写人物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精神状态的矛盾变化的特点。同时,也暴露了他创作思想里的消极阴暗部分。1847年与别林斯基决裂,因为他不同意别林斯基关于文学应负有使命感的主张。他受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参加当时一个反沙皇专制制度的政治小组活动。1849年被捕,被剥夺贵族身份,并判处死刑,后改为苦役。1850年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1854年刑满到军队当列兵。1856年升为准尉,第二年恢复贵族身份。1859年回彼得格勒。艰苦的苦役生活及军旅生活,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更深刻地观察了社会和体验了人生。由于当时欧洲整个政治形势随1848年革命失败而转入低潮,各国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理想幻灭,加上他身体不佳,癫痫病经常发作,使他思想中的消极面得以发展,他由于长期脱离思想先进的阶层,社会政治思想开始转向反动,放弃了社会主义信念,提倡逆来顺受,用宗教思想麻痹人民,宣扬人人都有罪,希望用道德上的感化代替政治斗争,使统治者与人民和解。他的这些反动政治思想,受到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尖锐批判。他先后参与创办《当代》、《时代》杂志,与革命民主主义者进行论战。1862年,他前往德、意、法、英等国。回国后着文批判西欧资本主义制度与文明。这时期他的另两部小说《死屋手记》、《地下室手记》出版。他反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合理利己主义,认为人性的基本追求是表现自己的个性,而不是幸福。1864年妻死兄亡。1866年《罪与罚》问世。这是一部出色的社会心理小说,给他带来巨大的声誉。它的主题是社会犯罪及其道德后果,证明罪犯在毁灭他人时也毁灭了自己。这是一种宗教伦理思想。1866年写成长篇小说《屠徒》。1867年再婚。1867—1871年夫妇同去国外旅游。这期间先后写成《白痴》,《永久的丈夫》,《群魔》。《群魔》被高尔基称为对革命运动进攻的最恶毒的作品,对革命起了极恶劣的影响。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卡拉佐夫兄弟》是作者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是一部宏伟的哲理小说,对后来各国的文学流派,产生了极为复杂的影响。1882年在彼得堡逝世。

论博爱 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博爱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一个人必须本能地向往于博爱、共同生活、协调。在人的天性里就包含有对于博爱的共同生活的要求。所谓博爱就是每一个单独的个人,毫无任何强制,毫不考虑利益,自愿地将自己的一切交给社会,使自己融合于社会中。反之,社会的博爱、全力支持、保卫、爱护他,使他得到更多的个人自由,更多的自我表现。大家彼此像兄弟一样,彼此相爱,彼此依赖。他主张,人要像对待小孩和病人一样对待世人,包括自己的敌人在内。他召告人们,不要惧怕人们的罪孽,连罪孽中的人也要爱,因为这已类似神的爱,是地上爱的高峰。要爱上帝所创造的一切,既爱整体,也爱每颗砂粒,每片树叶,每缕光线。人应该用整个的全世界的爱来爱全世界。他主张用博爱克服罪孽,而不是用强力。因为他认为,驯顺的爱是最强烈的力量,超过任何其他的东西。对恶人也不要报复,而要施以永不休止的爱。在陀斯妥耶夫的作品中,一方面深刻地无情地揭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罪恶,另一方面,他却否认革命斗争的必要,主张以宽恕、顺从忍耐、受苦来洗涤人间社会的罪恶,宣扬从人性上改善社会,靠宗教精神和上帝,建立博爱的世界。他通过作品人物之口,谴责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批评民众以武力向富人进攻,认为这种行为应该诅咒,因为它残忍。相信上帝会拯救俄罗斯。只有在宗教的皈依里,才可以看到人在精神品格中是平等的,才能建立人们之间兄弟般的友谊,才能平分财产。这些主张实际上是要让穷人永远屈服统治者的奴役和压迫,因而是反动的。他一生最后一次演讲中,呼吁:高傲的人,驯顺吧!”便是明证。

上一篇:波德莱尔 下一篇:人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