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281页(2013字)
【生卒】:1856—1950
【介绍】:
英国戏剧家。1856年7月26日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父亲是法院公务员,因经商失败而酗酒,不能养家。母亲于1872年前往伦敦,靠歌唱和教授音乐谋生。萧留在都柏林一地产公司任职员。1876年他到伦敦投奔母亲,培养对音乐的爱好,为《明报》写音乐评论,为《星斯六评论》周报写剧评,并从事新闻工作,一直持续到1898年。1884年9月,他听了美国《进步和贫困》的作者亨利·乔治的演讲后,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他到处作演讲,进行宣传。不久后参加了刚成立的费边社。费边主义者主张用渐变的方法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反对暴力革命。列宁曾说他是“堕入费边主义中间的一个好人”。萧的世界观是十分复杂的。在他接触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也受到当时欧洲流行的柏格森、叔本华、尼采等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但他对帝国主义的反对政策和资本主义社会虚伪的宗教、伦理道德抱批判态度,并起到积极的社会作用。1885年萧开始戏剧创作,到1949年为止,他共完成剧本51部。主要剧作有:“不愉快的戏剧”《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愉快的戏剧”《康蒂姐》;历史剧《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悲剧《圣女贞德》;社会问题剧和政治讽刺剧《英国佬的另一个岛》、《巴巴拉少校》、《皮格马利翁》、《伤心之家》、《苹果本》等。萧的社会问题剧在他的全部剧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他强烈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这是他对英国戏剧甚至世界戏剧所作的主要贡献。他为易卜生所代表的欧洲现实主义新戏剧打开了局面,又在自己的创作里巧妙地把它同阿里托芬以来的欧洲古典戏剧传统结合起来。作为“新戏剧”的鼓吹者,萧伯纳富有创新精神。一方面为作品充实内容,一方面在处理剧情上别出心裁,大胆尝试。其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他关心人类的前途,相信人类有可能取得无可限量的进步。在三十年代,萧作了环球旅行,1931年访问苏联,1933年访问中国和美国。1950年11月2日去世。
(1)“生命力”理论 他认为,自然界是在某种神秘的“生命力”影响之下获得发展的。这种“生命力”仿佛是既引起无机的自然界向有机界过渡,也引起各类动植物的发展。“生命力”不断努力追求进步、完美,顺便也改变了世界。它在自然淘汰和新一代的诞生方面表现得尤其显着。人类和他的命运应该向好的方面改变,但靠的不是社会变革的方法,而是自然淘汰身心完善的方法。他认为,接替现代人的将是能够建立正义的幸福社会的超人,超人是人道主义者,“生命力”是上帝。
(2)论妇女 他说,男人在爱情中起着主动作用从而取得女方酬答的见解乃是一种浪漫的幻觉。因为“生命力”不是体现在男人身上,而是体现在女人身上;实际上女人在爱情中起着更加主动的作用。不是男人征服女人,相反,是女人征服男人。只不过在男人身上还存在一种幻觉,好象是他主动挑逗,其实不过是通过女人而发生作用的“生命力”的无可奈何的牺牲品而已。他认为,女人是“生命力”的体现者,她们生育和培养新的一代,备尝艰辛,她们为超人的出现这一神秘目的服务。
(3)论人生 他认为,人生是不合理,不完善的,这种不合理是必然的,无法改变的。在萧看来,从人类生存的最初时刻起,人们就使本身生活复杂化,建立起关于生活的幻觉。他认为,社会生活的不完善是由于人本身的不完善,人之所以不能走上合理生活的道路,主要的障碍是他的现世的生活过于短促,当人还没有学会稍微懂得现实的时候,他已经就要死亡,每一代重复以前的错误和失败,并且加上新的错误,人生因而注定充满错误、失败和不完备的东西。他说,人生的这一悲剧性只有通过人寿命的延长才有可能改变。
(4)论人 在他看来,人分为庸人(市侩)、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理想主义者”不是哲学世界观上的含义。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者是指那些蔑视庸俗,追求崇高目标,但是不了解实际情况和不懂得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去改造世界的人。现实主义者是指那些不抱任何幻想,不追求任何徒劳无益的目标,但却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改造世界的人。他认为,只有在现实主义者那里才有社会的出路。
(5)论暴力 他同情劳动人民,认为人民的贫困只能产生恶劣的后果。他说,人们必须确认社会不平等的惊人事实,即极少数人的巨富和人民群众的赤贫。他批驳那些高踞人民头上的人对所谓人民“正直的贫穷”的温情推崇。他说,人民的贫穷将产生一系列恶果:体力的羸弱,低下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的堕落。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暴力就成为改革社会的一种手段,必须抛弃所谓长久忍耐的道德,统治阶级加紧在人民身上养成这种道德正是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