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人学大辞典

向秀

书籍:人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人学大辞典》第392页(1918字)

【生卒】:227—272

【介绍】:

魏晋时期思想家。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人。与嵇康、阮籍友善,为“竹林七贤”之一。早年有隐居之志。后为避祸计,不得已出仕。曾任散骑侍郎、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但“在朝不任职,容迹而已”。据史书记载,向秀曾作《庄子隐解》,“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全书已佚。张湛《列子注》、陶弘景《养生延命录》、陆德明《经典释文》、李善《文选注》等书中保存有少量残文。向秀还曾作《周易注》,亦佚。清严可均辑《全晋文》中收有向秀《难养生论》和《思旧赋》二文。在人学思想上,向秀主张人的情性自然论,认为“有生则有情,称情则自然,若绝而外之,则与无生同”。人的自然之情既包括饮食男女,也包括好荣恶辱,好逸恶劳。人生之乐便是要宣五情、达性气。但并不主张纵欲,要求对情欲节之以“和”。不同意嵇康却欲服食的养生观,主张“五谷宜生”的养生论。向秀还对《庄子》的逍遥义作了修正,认为有待之物只要各任其性,各当其分,不失其所待,也可以同于大通,逍遥自得。这种既主张任性,又要求当分的思想,体现了“以儒道为一”的特点。其思想对郭象的思想影响很大。郭象对向秀《庄子隐解》“述而广之”,完善了向秀的玄学思想。后人多以向、郭并称。

(1)论逍遥 逍遥是先秦庄子的用语,意指一种个人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认为只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才能达到这绝对自由的境界。小鸟、大鹏以至列子御风而行,都是有所待、有条件的,都不是绝对的自由。这样庄子便给逍遥定了一个标准,即“无待”。向秀不同意庄子的这个标准。认为圣人“与物冥而循大变”,固然可以“无待而常通”,但并不是说有待的事物就不能逍遥。只要“不失其所待”,同样可以“同于大通”。在向秀看来,无论是大鹏还是尺鹌,虽然在形体上有大小的差别,但它们都各有自己的“性”和“分”(“性”本性;“分”,自身的规定性),只要“各任其性,苟当其分”,也就是说,它们只要顺任自己的性分,满足“自然之理”,那么,无论大小都可以逍遥自得。“任性”、“当分”也就是“不失其所待”(不失其所以能逍遥的条件)。向秀关于“逍遥的思想,是对庄子“逍遥”理论的一大修正,把庄子的“逍遥”从神秘主义拉向现实生活,主张既要“任性”,又要“当分”,体现了“以儒道为一”的思想倾向。后来郭象进一步完善了向秀的逍遥理论,世称“向郭逍遥义”。

(2)情性自然论 向秀认为,人的情性都是与生俱来。适合人的情性就是自然的,如果弃绝了人的情欲,那么人便同无生命的东西一样了。向秀所讲人的自然情性,不仅包括“口思五味,目思五色,感而思室,饥而求食”,而且包括好荣恶辱,好逸恶劳以及富贵荣华等等。人生之乐就是“以恩爱相接。天理人伦,燕婉娱心,荣华悦志。服飨滋味,以宣五情。纳御声色,以达性气”。这是“天理自然,人之所宜,三王所不易也”。如果“心识可欲而不得从,性气困于防闲,情志郁而不通”,是不可能“养之以和”的。向秀主张情性自然,但并不主张放纵情欲,而是要求“以礼节情”。如富贵是人之所欲,但要“求之以道”;口思五味,目思五色,感而思室,饥而求食是自然之理,但要“节之以礼”。向秀认为这是人区别于动物之处。“有动以接物,有智以自辅,此有心之益,有智之功也”。这样便把人的自然情欲与社会道德规范协调起来了。向秀不以善恶论性情,而是以“自然”论性情,认为情欲生于自然,从而肯定人的生理要求的合理性,这在人性论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在把人的生理本能看作是情欲的内容的同时,又把人的心理活动,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要求,如富贵、荣华、权力等都看作是情欲的内容,并且把这些追求都看作是自然合理的,这就混淆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区别,从而为剥削阶级追求享乐、追求权力提供了理论根据。

(3)“五谷宜生”的养生论 嵇康在养生问题上主张“形神共养”。养神要“清虚静泰,少私寡欲”。养形要“蒸以灵芝,润以醴泉”,要“绝谷茹芝”。认为“五谷非养命之宜”。即是说,养生养形要有灵芝醴泉等上好的药物,五谷杂粮不适于养生。向秀不同意嵇康的观点,认为“神农唱粒食之始,后稷篡播殖之业”,使人民得以生存活动,所以“历百代而不废”,“灵芝”“醴泉”并不能代替五谷。向秀从经验的角度指出,“肴粮入体,不逾旬而充”,以此证明人食五谷是“自然之符,宜生之验也”。向秀五谷为养命之宜,肴醴为便性之物的养生观,比较符合人们的实际生活,有合理因素。

上一篇:杨泉 下一篇:人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