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江西人民出版社《简明中国新文学辞典》第115页(1551字)
【生卒】:1896—1981
【介绍】:
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文艺评论家。原名沈鸿,又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有茅盾、玄珠、郎损、方璧、止敬等。浙江桐乡乌镇人。八岁进入乌镇一所教新学的小学读书,从小受家庭和社会的维新思想影响。1911年春至1913年先后在浙江省立湖州第三中学、嘉兴第二中学等校读书时,深受辛亥革命浪潮影响。1916年在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所工作,从此踏上文学活动的道路。不久,在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积极投入“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早期共产主义运动。1920年和郑振铎、叶圣陶等组织文学研究会,积极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1921-1922年接办《小说月报》,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1921年参加上海的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并担任过党中央的秘密交通员。1924年和瞿秋白、邓中夏、恽代英等一起参加党所创办的上海大学的教学工作,1925年参加了“五卅”运动。1916-1926年在商务印书馆的十年间,是他早期文学活动时期。除撰写了大量进步的社会评论和文学评论外,还着重翻译介绍了被压迫民族和俄国革命民主主义作家的作品,编写了十多本寓言童话故事,积极倡导新文学运动。1926年去广州、汉口从事革命宣传工作,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和左派喉舌《民国日报》主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回到上海,一度陷入悲观苦闷,创作了以“五四”运动和大革命的生活经历为题材的第一部小说《蚀》三部曲。1928年7月去日本,继续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有长篇小说《虹》等。1930年4月回到上海,和鲁迅一起组织“左联”,任“左联”执行书记,为发展革命文艺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时到1937年抗战爆发,是茅盾创作的重大转折和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除创作了《子夜》、《林家铺子》和《春蚕》等革命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以外,还创作了二三十个中短篇小说和大量的散文随笔,从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抗战爆发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工作,先后主编《文艺阵地》、《立报》副刊《言林》等进步文艺刊物,并创作以“八·一三”上海抗战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1938年12月应杜重远的邀请到新疆学院任教,并担任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主席等职,积极从事抗日文化活动。1940年6月离开新疆回重庆途中,曾到延安鲁艺讲学,着有散文集《见闻杂记》。1941年初赴香港,不永即以皖南事变前后国民党特务活动的内幕为题材,写了着名的长篇小说《腐蚀》,引起强烈反响。同年底又和一些进步人士辗转来到桂林,1943年回重庆,直到1945年抗战结束。这一期间他创作有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和剧本《清明前后》等。1946年初到上海。继续坚持革命文艺工作,同年赴苏访问,1947年4月回国,着有《苏联见闻杂录》、《杂谈苏联》等书。随后又转到香港进行革命文化活动,参加《小说》月刊的编辑工作,写了很多文艺论文、杂文和随笔。建国前夕,他不畏艰险,间道来到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的筹备工作,当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主席。建国后担任了第一任文化部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了大量工作。主编过《人民文学》和《译文》等刊物,并写了大量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文章,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和发展。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不顾衰病,积极从事文化活动,写作回忆录,为我国政治文化史留下了珍贵资料。他的一生是光辉战斗的一生。他是我国最早投身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先驱者之一,是我国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绘制了规模宏大的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画卷,在现代文学史上建立了不朽的丰碑,作品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