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3页(1992字)

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草拟的供进一步研究用的新哲学纲要。1888年春,恩格斯在准备把他的哲学新着《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书稿拿去付印以前,从马克思的一本旧笔记中找到了这个《提纲》,并把它作为自己新着的附录发表出来。恩格斯称这个《提纲》是“非常宝贵的”、“包含着新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共十一条。每一条都有新意,又都是批判性的。这十一条纲要相互联系,相互照应,相互补充,构成了“新唯物主义”(马克思语)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轮廓。科学的革命的实践观点,是贯穿全部纲要的红线。

从内容上看,这十一条纲要可以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条,是总论,是从总体上指出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点,从质上划清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界限。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点是“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即不了解革命实践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义。旧唯物主义只是把事物、现实、感性看作直观的对象,而不是首先把它们看作改造的对象,看作实践活动本身。因而,他们的认识论就成了死气沉沉的、没有活力的、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论。他们不知道人的认识活动决不是像镜子照物那样的消极的直观,而是人们在改造事物的过程中主动进行的。结果,人类特有的能动性却被唯心主义拿去加以曲解了。费尔巴哈虽然看到了某些实践活动,如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但也仅仅如此,并且对后者加以鄙视。至于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根本性的实践活动,却没有进入他的视野。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唯物主义对于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来说是完全不适用的,因而必须用新的唯物主义即“实践的唯物主义”来武装无产阶级的头脑。

第二部分即第二条,是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上,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批判离开社会实践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谈论理论是否具有现实性(即真理性)的经院哲学。他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第八条补充了这个思想。

第三部分即第三条、第五条和第八条,是从不同的侧面来确定社会实践的科学含义和重要作用。第三条分析了旧唯物主义关于“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这个命题。认为这个命题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它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然后正面肯定:“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的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第五条把实践规定为“人类感性的活动”。第八条指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由此可见,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活动是指人类主动进行的社会性的改造世界的感性的物质活动。

第四部分,即第四、六、七条和第三、八条的部分,是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提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第四条和第八条、第七条已接近稍后提出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第三条已蕴含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的理论;第五条提出了“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崭新的科学结论。

第五部分,即第九、第十条,是分析旧唯物主义和新唯物主义完全不同的社会基础、阶级基础和社会作用。前者的基础是资产阶级,作用是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永存辩护;后者的基础是无产阶级,作用是准备创造新社会。

第六部分,即第十一条,是从总体上说明新唯物主义的首要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划清同以往一切哲学的界限。新唯物主义不但要“解释世界”,更重要是要“改变世界”,即推翻旧世界,创立新世界。

《提纲》总结和发展了马克思以前的认识,比《神圣家族》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前进了一大步;又为以后的新认识预示了方向,《德意志意识形态》可以看作是它的继续和深化。

《提纲》的发表,引起了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的马克思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多方面的研究。由于立场和方法的不同,人们对它的理解和看法也不同。列宁抓住了《提纲》的精神实质,把它看作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哲学论证。某些资产阶级的马克思学者(例如艾·斯泰恩),却从《提纲》中找到了“实用主义的原则”,推马克思为实用主义哲学的鼻祖。诚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