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77页(3350字)

【生卒】:1879—1953

【介绍】:

原姓朱加施维里。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国家主要领导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的着名领导人和杰出活动家,伟大的克思列宁主义者。

1879年12月21日出生于格鲁吉亚的哥里城。父亲维萨里昂·依万诺维奇是农民出身的皮匠,后来在梯弗里斯城的一个皮鞋工厂做工。母亲叶卡特林娜·格奥吉也福娜是农奴的女儿。

1888年秋,斯大林进哥里城教会小学念书,1894年升入梯弗里斯(今第比利斯)正教中学。15岁时便同南高加索的俄罗斯马克思主义者小组发生了联系,开始参加革命工作。1898年8月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同时是党外进步社团“麦撒墨达里”社中活跃的一员。中学时代他就研读过《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和列宁的着作。同时,他还不断在工人中问进行宣传活动。1899年5月,因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被校方开除。此后成了职业革命家。1900年《火星报》出版以后,斯大林是该报的热心读者和列宁主张的拥护者。从1901年3月起,直到1917年2月革命,他一直处于地下状态。

1901年4月,斯大林组织和领导了梯弗里斯城工人群众的“五一”示威。9月,创办《斗争报》,11月当选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梯弗里斯委员会委员。11月至12月发表《俄国社会民主党及其最近的任务》,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结合的必要性以及无产阶级在民主解放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在此期间,他在南高加系一带积极贯彻列宁和《火星报》的路线,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派别进行斗争,建立并领导了南高加索列宁火星派的组织。11月末,他被派到巴土姆城从事工人运动和建党工作,在那里建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巴土姆委员会。1902年8月,他组织并领导了巴土姆工人的政治示威,4月5日被捕。1903年秋,被放逐到西伯利亚东部依尔库茨克州的新乌达村。1904年12月,领导巴库石油工人大罢工,取得胜利。他组织创办的《无产阶级斗争报》,受到列宁的赞扬。1904年到1905年,他写了《略论党内意见分歧》、《两封库泰依斯来信》等论文,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基础。他坚决拥护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必须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理论,同时指出不要夸大思想的作用。他把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关系,比做指南针和航船的关系,认为只有二者结合起来,革命的航船才能胜利到达彼岸。斯大林以极大的热情投身1905年革命,认为“人民只有靠自己的起义胜利才能得救”。他极为重视武装起义的作用,认为人民革命需要的“第一是武装,第二是武装,第三还是武装”。

1905年斯大林出席党的坦默福斯代表会议,与列宁第一次会面。1906年出席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同孟什维克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07年出席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1912年1月,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代表会议上,被缺席选进中央委员会,并受托领导俄国中央局的工作。同年9月,从流放地逃回彼得堡,受列宁之托主编《真理报》并领导杜马选举工作。他写的《彼得堡工人授予所选代表的委托书》指出了1905年革命任务没有完成,鲜明地提出,工人阶级既要反对沙皇专制又要反对资产阶级。列宁对这个文件给予高度评价。1913年,在列宁的鼓励下,他在国外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斯大林不是孤立地看待民族问题,而是把它看作整个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把它同帝国主义时代全部国际环境联系起来。他还给民族下了一个经典式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列宁认为这篇论文“写得很好”。1913年2月,斯大林再次被捕,并被流放到北极圈附近的库莱卡村,期限四年。

1917年二月革命后回到彼得堡,在党的中央委员会俄国局和《真理报》编辑部工作。4月出席党的第7次代表会议,作民族问题报告,5月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7-8月,同斯维尔德洛夫一起领导了秘密举行的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在会上作中央委员会的总结报告和当前政治形势报告,捍卫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能在俄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坚持列宁关于武装起义和争取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方针。10月,被选入党领导武装起义的总部,直接参与十月革命的领导工作。

十月革命胜利后,斯大林任苏维埃国家民族事务委员和监察部人民委员。1918-1920年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期间,斯大林任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工农国防委员会委员,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和南方、西方、西南方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曾参与组织着名的察里津和彼得格勒保卫战及粉碎邓尼金军队的斗争,显示出卓越的军事和政治工作才能。1922年4月,根据列宁的提议,中央委员会选举斯大林为总书记。此后,他担任这个职务达30年之久。1922年12月30日,第一次全苏苏维埃代表大会根据列宁和斯大林的提议通过决议,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1923年4月,在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作中央组织工作报告和民族问题报告。1924年1月,在党的代表会议上作党内争论的总结。1月26日,在追悼列宁的大会上,斯大林代表全党宣读誓词。同年出版《论列宁主义基础》一书,捍卫列宁主义,批判托洛茨基主义。1925年12月,提出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方针。1926年出版《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批判季诺维也夫。

作为党和苏维埃国家的主要领导人,斯大林集中精力领导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斗争。他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提出了建立集体农庄、消灭富农经济的政策,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还组织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运动。1930年6月,在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他宣布苏联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提出工业生产水平要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的任务。1933年1月,当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他认定苏联已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此时,他还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商业,促进商品流通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重大意义。1936年11月,斯大林在非常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作关于新宪法草案的报告。他指出,新宪法肯定了1924年以来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各个方面所取得的伟大胜利。他宣布,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已被消灭,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建成,今后的任务是向共产主义过渡。就是在他做了这个结论以后不久,便发动了大规模的肃反运动,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混淆敌我矛盾的不良后果。所谓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他只强调苏联人民在政治上和道义上的一致,完全否认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还有矛盾。1938年由斯大林执笔经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审定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一书出版。这本书成了联共(布)历史的权威着作。

1925-1943年,斯大林一直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起过重大的指导和影响作用,属于共产国际的各国共产党都把他的意见看作指示。他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关于民族问题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对中国革命起过积极的指导作用。

1941年5月起,斯大林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后来改为部长会议主席。6月30日就任国防委员会主席,7月19日任苏联国防人民委员,8月8日任苏联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他领导苏联人民和军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他领导苏联人民恢复和发展了苏联国民经济,同时对各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和保卫世界和平,对巩固和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团结,对加强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等,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此期间,他还写出《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理论着作,提出了不少宝贵思想。1953年3月5日因病逝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