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阿瑟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199页(1184字)

【生卒】:1788—1860

【介绍】:

德国近代哲学家,唯意志论的着名代表,生于但泽。其父是一位富有的银行家,1805因经商受挫而自杀。这给16岁的叔本华自幼形成的孤僻、傲慢的性格涂上了阴郁消极的色彩。叔本华先入哥本哈根大学学医,1812年转入柏林大学哲学系,1814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1818年出版《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受到冷落;1859年该书第三版问世时,受到空前欢迎。1860年9月21日在迟暮的欢愉中安然长世。主要代表作有:《充足理由律和四种根源》、《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中的意志》、《伦理学中两个根本问题》、《附录与补选》。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柏拉图、康德和东方的佛教,是在先验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体系。他沿袭康德的思想,把世界划分为现象的世界和世界的本质;认为“整个世界只不过是与主体发生关系的客体,只不过是直观者的直观,只不过是表象而已。”也就是说世界只是作为人的表象而存在。但是叔本华的“世界是表象”只不过是为“世界是意志”作准备。叔本华认为,人不仅是一个有理智的动物,一个观察外界的主体,同时,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意识中,意识到真实的自我;人从意志和肉体两个方面认识自己,即在自我意识中表现为活动的意识,在知觉中表现为物质的肉体。我意识到活动,我就认识了自在之物。自在之物是意志,它在人心中表现为冲动、本能、渴望和要求。所以意志是真实的自我,肉体是意志的表现。在叔本华看来,意志并不独属于人,它也显现于矿物、植物等自然界。贯穿于人和自然界的基本意志,是一种求生的、盲目的、无意识的力。由此他推导出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内在内容,是世界的本质。他转弯抹角,终于完成了意志(即自在之物)——理念(意志的直接客体化)——事物(意志的间接客体化)的唯意志论的思想体系。这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混合物。

叔本华是一个反理性主义者,崇尚神秘的直觉。他对意志的认识并不是靠科学和理性去把握。罗素在评论叔本华时指出:“随着意志的地位上升了多少等,知识的地位就下降了若干级,我认为这是我们这时代哲学气质所起的最显着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卢梭和康德作下了准备。不过叔本华首先以纯粹的形式宣布的。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哲学尽管前后矛盾而且有某种浅薄处,作为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来看还是相当重要的。”

叔本华还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的悲观主义与意志论哲学的形成,都与他的生活经历不无联系。少年的时候,他的生活遭遇就使他感到人生的可悲。在他看来,痛苦对生命来说是本质的。因此可以说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人生观是他的哲学的基本特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