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冶方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第288页(1761字)
【生卒】:1908—1983
【介绍】:
现代经济学家。原名薛萼果,1937年后党内用名宋亮,还曾用过孙宝山的笔名发表文章。1908年10月24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玉祁镇一个纱厂职员家庭。1923年,在高小二年级读书时,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11月,党组织派他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夏毕业后,先后担任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方大学”)和中山大学政治经济学课程的翻译。
1930年9月,孙冶方回国,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1931年到1937年上半年,孙冶方认真地研究了中国的国情和革命的性质,经过社会经济调查,写了一些有独立见解的文章,发表于《中国论坛报》、《中国农村》杂志。上海失陷后,他组织公开出版了《译报》、《译报周刊》、《上海周刊》、《学习》、《求知丛刊》,同时还发行了内部秘密刊物,扩大了党在上海舆论界的影响。
1940年,他到苏北新四军工作。在此期间,他受到刘少奇同志的教导和鼓励,互有书信往来(见刘少奇同志《答宋亮同志的信》)。
解放战争期间,孙冶方曾任苏皖边区货物管理局副局长、华东财办秘书长;1949年后,担任上海军管会重工业处处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副部长、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等职。
50年代中期开始,孙冶方以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双重身份接触了大量实际经济问题,在进行广泛深入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写出了大量研究报告和文章,深入批判了在国内外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建设中有着广泛影响的唯意志论和自然经济论,大胆地突破了传统理论观点的束缚,提出改革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一套设想。
不幸的是,孙冶方的经济观点和改革主张,被当作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论受到批判。从60年代初开始,康生、陈伯达以批判“修正主义”为名,把他的许多研究报告租文章都当作“大毒草”,并给他扣上“中国经济学界最大的修正主义”的帽子。“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受了更残酷的斗争和迫害,1968年4月5日被投入监狱。在7年零5天的监狱生活中,他将生死置之度外,不顾肝病的折磨,通读了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着作,开始自学德文。他还进行了60年代初就立志要写作的一部专着《社会主义经济论》大纲的回忆构思工作,坚持每月默诵一次。还利用写“交待材料”的纸笔,写出3万多字的《我与经济学界一些人的争论》一文,驳斥了康生、陈伯达的反马克思主义的谬论。
1975年4月10日,孙冶方被释放了。他公开声明:“我是一不改志,二不改行,三不改变自己的观点!”粉碎“四人帮”后,他以极大的热情,对党在新时期中的经济方针政策的确立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评价。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3年2月22日,因病逝世,终年75岁。
孙冶方为探索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新体系,倡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经济领域中一贯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研究课题,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深入钻研,勇于创新,向错误的传统理论挑战,在斗争中逐步形成了一套与传统经济理论不同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在多达近百万字的论文、研究报告中,对经济体制改革从理论上进行了较系统、科学的论证,提出了一套具有真知灼见的理论观点和改革建议。概括其主要观点就是:用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既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红线,又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最高准则;把计划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流通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再生产的物质代谢过程,生产资料也应进入流通,纳入商业轨道;扩大企业的经营管理权限;提高利润指标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用平均资金利润率来考核企业,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制定产品价格;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缩短折旧年限,加速企业设备的更新等。